<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5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font16cuhong vAlign=bottom align=middle height=8><B>《扬子晚报》读者记者搭档 自驾追踪圣火</B><br></td></tr>
<tr>
<td class=font12hei style="LINE-HEIGHT: 18px" align=left height=38>
<P><br> 火炬传递是奥运会正式开始前影响最大的一项活动,而火炬的境内传递又是整个传递过程的重中之重。对媒体而言,境内传递的新闻内涵非常丰富,做好这一阶段的报道,奥运前期报道也就成功了一半。近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为更好地报道火炬境内传递的盛况,《扬子晚报》精心策划了“与圣火同行”大型系列报道活动,以读者与记者搭档自驾游这一全新的方式追踪报道圣火传递。</P>
<P>邀读者与记者 同“追”圣火</P>
<P> 北京奥运圣火如同希望的种子,点燃了中国人心中的奥运激情,传递着每个人心中的奥运梦想。在经过33天境外传递之后,5月4日,奥运圣火重回中华大地。</P>
<P> 为了让读者能够有机会亲身体验圣火传递过程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感受全国各族人民用不同方式迎接奥运会的喜悦,分享全国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的期盼,了解全国各地的奥运文化和风土人情,4月16日,《扬子晚报》在头版刊发消息,启动“与圣火同行”活动,并向读者发出邀请。</P>
<P> 《扬子晚报》的读者均可以报名参加“与圣火同行”,入选后将有机会与《扬子晚报》的记者并肩作战,一起驾车追踪奥运圣火,一起采访,一起写稿,一起感受圣火传递的盛况。具体来讲,就是由《扬子晚报》的两名记者、一名专职司机、一名经公开征集产生的读者搭挡组成一个报道小组,驾驶专门的采访车辆,以自驾车方式奔赴各个节点地区,跟踪采访火炬境内传递的盛况。</P>
<P>火炬手也报名 “读者搭档”</P>
<P> “与圣火同行”征集读者搭档的消息在《扬子晚报》上刊出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不小的反响,一时间,《扬子晚报》的网络邮箱以及96096读者热线系统和传真系统三种报名方式几乎爆满。前来报名的人涉及各层次、各年龄段,有年仅13岁的初中学生,有84岁的老人,有公司老总,有全职主妇,有笔耕不辍的作家,甚至已经成为火炬手的读者也来报名。</P>
<P> 淮安市外桥旅游运输有限公司的吉文楷是奥运火炬传递江苏泰州段的火炬手。他在报名信中表示,只要能参加“与圣火同行”活动,作为读者搭档去哪一段都可以。拥有运输公司和旅行社的吉文楷曾经也是一名记者,他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很有自信,表示如果入选一定能够胜任。</P>
<P> 56岁的高原来自南京林业大学,2001年患上肠癌。在报名信中,他谈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他说“患病后才知道身体的重要,手术后就开始锻炼身体,6年多来基本上能做到天天锻炼。”他表示,奥运的理念之一就是重在参与,群众体育是提高全民体质的主要途径,自己对此深有体会,正是出于对奥运的参与热情,他决定报名参加“与圣火同行”活动。 </P>
<P> 在读者的支持和热情参与下,4月27日,“与圣火同行”读者搭档竞选活动落下帷幕。经过数轮筛选后,《扬子晚报》编委会最终从1000多名报名读者中选定了10名“读者搭档”。在5月4日圣火开始境内传递后,他们陆续随《扬子晚报》的记者,一同驾驶南京雨田4S店提供的一辆“讴歌”TL专用采访车,一路参与火炬在境内传递的采访历程,直到8月8日点燃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主火炬。</P>
<P>“读者搭档” 让报道更立体</P>
<P> 在火炬传递期间,各地的活动安排、传递中的突发事件、火炬手的感人事迹、参与传递的明星和名流等都是火炬传递报道的新闻点,通过记者的亲身经历,这些新闻点的报道将变得更加鲜活,报道的内涵和外延也将大大扩大。如果再以自驾游的历险方式来追踪圣火传递,无疑使整个报道更增添了许多悬念,使采访过程本身成为读者的一个兴趣点,而沿途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也可以吸引一大批读者的眼球。</P>
<P> 然而,《扬子晚报》策划的“与圣火同行”报道活动的特色还不仅于此,除现场采访、自驾游、追踪圣火等元素外,“搭档手记”、“读者心声”等栏目也大大丰富了报纸版面,使整个报道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读者的参与也带动了读者和报纸的互动,使平面媒体的奥运报道更为立体。</P>
<P> 比如,5月4日,奥运圣火来到海南三亚,这是圣火在境内传递的首站。当天的第43棒,对这一站的传递来说只是普通的一棒,但对江苏人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主跑这一棒的是来自江苏的奥运羽毛球冠军顾俊。</P>
<P> 上午10:20,距离第43棒火炬交接还有5分钟,顾俊从大巴车上走下来站到了交接地点。周围的人群虽然开始欢呼,但显然没什么人认识顾俊。就在此时,采访组的司机小余和“读者搭档”顾俊叶在人群中高声喊出:“顾俊,加油!顾俊,好样的!”当得知眼前这位火炬手就是鼎鼎大名的两块奥运金牌获得者顾俊时,围观人群一阵骚动,随后数千名三亚市民也随着小余和顾俊叶整齐地高喊:“顾俊!顾俊!”原本平静的顾俊突然听到如此高声的喝彩声显然受到了感染,手持火炬的她不停地和大家挥手,激动地回应道:“谢谢!中国加油!北京奥运加油!”</P>
<P> 很快,顾俊看到了《扬子晚报》奥运圣火采访组的旗帜——“扬子晚报与圣火同行”,她快步走到小余和顾俊叶身边,开心地与他俩握手。当小余和顾俊叶提出让顾俊为圣火采访组的旗帜签名时,顾俊犹豫了一下,在得到身边工作人员的允许后,她拿起笔在旗帜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事后他俩才得知,为保障火炬手的安全,一般不允许火炬手离人群太近。“你们真幸运!”一位媒体同行看见《扬子晚报》拿到顾俊的签名后羡慕不已。</P>
<P> 5月5日,“谢谢扬子人来加油”、“顾俊现场为本报签名”等独家新闻被《扬子晚报》刊发,而“读者搭档”顾俊叶与顾俊握手后激动得舍不得洗手的趣事也成为一则有趣的花絮报道。</P>
<P>“零距离” 打造报纸影响力</P>
<P> 4月29日,《扬子晚报》为“与圣火同行”举行了出征仪式,首支采访组也随即从南京出发,穿越5个省份奔赴境内传递首站三亚。在此之后,《扬子晚报》又先后出动记者30多人次与读者组成采访组,现场见证了三亚、广州、杭州等各地的圣火传递。</P>
<P> 尽管驾车追随圣火,看上去是一个疯狂之举,但却在行动中达到了奥运激情的最大释放,实现了与热心读者同吃同住同行的零距离互动,彰显了《扬子晚报》的品牌魅力,而每天一两个版的“圣火追踪”不仅搅热了《扬子晚报》的奥运报道,同时也让《扬子晚报》的圣火采访组声名远播。</P>
<P> 据了解,首支采访组的“读者搭档”顾俊叶年届四十,是采访组中年纪最大的,也是一路上笑得最多的。采访组的记者介绍说,他们已经记不清老顾一路上说了多少次“感谢《扬子晚报》”、“真像做梦一样”的话。老顾告诉他们,在上海同济大学法律系当教授的哥哥从《扬子晚报》上看到他被选为“读者搭档”后立即就给他打来了电话,称赞《扬子晚报》这次派读者与记者一起采访奥运圣火传递是一个绝妙的创意。</P>
<P> 就连那辆与采访组走南行北的“讴歌”也在此次活动中“红”遍大江南北。沿途不少车友都摇下车窗向他们打听品牌和价格,甚至在火炬传递结束后,很多观看圣火的车迷还要求与车队、“讴歌”合影留念。<br>《扬子晚报》读者记者搭档 自驾追踪圣火 中国新闻出版网</P></td></tr></tbod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