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古称洮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与卓尼县插花接壤。全县总面积为 1557.68平方公里,共辖3镇13乡141个行政村,有汉、回、藏、蒙等15个民族,全县总人口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有30%,以藏族和回族居多。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1900-3926米之间。
临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处“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之要冲,自古以来,由于战争、屯垦等原因,使众多民族在洮州杂居融合。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地区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互相贸易,形成了唐宋至元明时期商贾云集、经贸兴旺的“茶马互市”,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
从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为雍州之域,商、周为羌人所据,秦为陇西郡临洮县地。汉仍称临洮县,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所辖,始置洮阳(现城关镇)、候和(现新城镇)二城。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置洮阳县。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首置洮州,继置洮阳郡和泛潭县。两晋、南北朝吐谷浑入居。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泛潭县为临潭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仍称临洮,后陷入吐蕃,战乱频繁。宋为唃厮罗政权占据,称洮州为临洮城。绍兴四年(1134年)为金仍称洮州,属临洮路。元、明仍称洮州。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升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洮州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临潭县至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专员公署从临洮移至岷县,临潭县属第一区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脱离临潭历代之属。1949年9月11日临潭解放,隶属岷县专区。1950年5月,又归临夏专区。1953年6月11日,县城驻地由新城迁至旧城。同年11月,临潭县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区隶属至今。
临潭文化底蕴深厚。磨沟仰韶文化遗址,是目前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的遗址。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甸文化遗址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中,2008年发掘的王旗乡磨沟齐家文化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8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名胜古迹方面,有西晋吐谷浑所筑古战牛头城遗址、明洪武十二年所建的洮州卫城和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新城苏维埃政府旧址,独具特色的宋金时期的古墓藏;著名的伊斯兰汉学派西道堂及42处伊斯兰教清真寺及古老的藏传、汉传佛教等寺院。
临潭县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黄捻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以及赤壁幽谷、天池冶海、冶木峡、中国第一卧佛和鹿儿沟自然风景区等景观。此外,还有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土城墙——“洮州卫城”,已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元宵节“万人拔河”活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潭“花儿”,闻名遐迩的“洮州八景”,遍布临潭各地的“龙神庙会文化”、洮州李氏家姓文化和遗留的诸多古堡塞、烽墩和边墙及源远流长的江淮遗风等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和洮州民俗风情,临潭县于2008年月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拔河协会评为首个“中国拔河之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各族人民迎接了长征红军,建立了甘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和锻炼,朱德元帅曾在此留下了“抗日反蒋星夜渡,为国跋涉到临潭”的诗句。新中国建立后,勤劳朴实的临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文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近十年来,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临潭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兴起。目前全县可供开发利用的景点有40余处,从事旅游接待的宾馆、饭店、招待所、度假村共19家,农家乐接待点500多家,可同时为1.5万余人提供食宿服务,旅游业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旅游业大跨步发展的同时,全县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14届洮州花儿大奖赛。一大批美术、书法、摄影创作者和作品脱颖而出,展出活动接连不断,部分美术、书法、摄影创作者及作品在省内外颇具影响。200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甘肃省摄影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在兰州举办的“临潭县冶力关杯摄影大奖赛”,使全县的书画、摄影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一大批文学青年崭露头角,创作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近年来在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及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3000多篇(首),有多人加入了省级协会,并获得了省级以上文学、书法大奖,填补了我县这些领域的空白。文艺演出以冶力关艺术团为代表,组建以来创编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节目,参加了第二、第三届临潭风情旅游,并赴兰州、北京等地演出,为全县的旅游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依托深厚的拔河文化,近年来,临潭县成功举办了2007全国拔河锦标赛,2009、2010冶力关中国拔河公开赛暨洮州拔河节及第六届、第十一届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临潭县农牧产品资源丰富,农作物以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为主。近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当归、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和百合等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土特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蕨菜、蕨麻(人生果)、鹿角菜、狼肚(羊肚菌)、木耳、燕麦等山珍野菜资源;还有绿色食品雪域牌粉皮、高原魂系列白酒等产品。
洮州刺绣艺术
临潭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这里独特的民间工艺和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最具典型的就是洮河两岸妇女的精致的刺绣,统称"洮绣"。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心针等;绣法有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同时还要看式样,式样有盘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淡雅中带有娇态,异彩中显露庄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品种和式样,把洮州农家妇女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
中国四大名砚—洮砚
说到中国四大名砚,大家可能都知道是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它们是我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咱们洮州的洮砚。具有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古朴典雅,发墨细腻,保湿利笔等特点,深受历代书法家珍爱。因其制作工艺的款式独特,雕刻精细,一直被收藏家视为无价之宝,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洮砚的雕刻造型,因石构图,变死石为活石。雕刻技巧,渗合有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传统的图案有“龙凤呈祥”、“九龙捧日”、“丹凤朝阳”、“八仙请寿”、“龟鹤延年”等,其中以雕龙刻凤最为突出。
临潭之旅是您饱览自然美景之旅,也是多样的宗教文化之旅和古老民风民俗之旅。在这里,我真心希望每位客人都有所收获,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