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尔山去满洲里正好路过诺门罕布日德,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个很小的地方,却发生过一个很大的事件——诺门罕战争。两个国家的军队在别人的领土上,历时135天进行了一场大血战。这在战争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由于这场战争不入我国战争史的正史,被人称为被遗忘的战争。当地人却没有忘记,在诺门罕战场遗址上,模拟了战争的原貌,修建了战争实物和图片陈列馆。
过达尔罕乌拉不久,路边一个由步枪和犁造型的大门突然闯入眼帘。我戛然停车,站在了诺门罕战场的遗址上,多年要来考查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环顾四周,那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荒野,没有土丘,没有山岗,没有人烟,无遮无挡,完全是开阔之地。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样的大平原上作战,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极为不利的,是要付出巨大生命代价的。一个当年参战的日军军官在回忆录中提出:为什么要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来打仗?
从1939年5月初至8月底,苏蒙军队与日本关东军以及伪满兴安军,相互使用飞机、大炮和坦克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现代化的立体大厮杀、大决战,双方伤亡了6万余人。 陈列馆的三层楼里用大量的战争实物和图片,详细介绍了战争起因、经过和结局,果然无比残酷,触目惊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有一个北进或南下的战略。北进就是占领蒙古人民共和国,进而夺取苏联的西伯利亚,因此在松古峰事件后又挑起了诺门罕战役。为粉碎日本的战略野心,苏联最高当局派来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将领,那就是年仅43岁的朱可夫。他虽出身骑兵却善用坦克和装甲车,在广袤的平原上正好发挥出应有的巨大威力。在日军的心目中,苏军依然是1904年日俄战争时的战斗力水平,没想到天空飞来几百架新式战机,地面开来成群的坦克和装甲车,更有上百门大炮不停地轰击。号称日军最精锐的第一、第二十三师团等部队,在诺门罕吃尽了苦头,流尽了鲜血。一名士兵在日记中写道:“可怕!人们怨声载道,炮弹隆隆爆炸,简直像在地狱一般。”日本的军事历史学家,把它称为日军陆战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
非常巧合的是,我们到达战场遗址时的时间是8月24日,也就是当年双方军队决战的日子。苏蒙军队三路出击,中间突破,两翼合围,把日军主力围歼在诺门罕战场。当年的8月20日是个星期天,日军以为苏军不会进攻,中高级军官都到海拉尔和甘珠尔庙去休假游玩了。那天早晨,苏军以空中和地面的强大炮火进行突袭。我仿佛还能看到火红的炮火,闻到刺鼻的硝烟,听到苏蒙官兵发起冲锋时高唱《国际歌》的声音。被武士道精神武装的日军是有很强战斗力的,面对强大的进攻毫无畏惧,多次组织敢死队进行殊死反击,一个个士兵高举装满汽油的汽水瓶向坦克底下钻去。然而,光有不怕死精神是不够的,苏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加上良好的战场条件,在短短的几天内就无情地打破了日军不败的神话。日军的战场指挥官荻洲立兵挥刀自杀,一万多名官兵的怨魂至今还在草原上飘荡,永远回不了故乡。
这里距哈拉哈河虽然不远,但过不去了,曾经发生激烈战斗的巴英查岗山也在外蒙那边,还有一半的战斗发生在河的对岸。在这边只能看到诺门罕战役的半个战场,犹有机会,我还要去那一半看看。
眼前是一片和平景象,草原的颜色正在由深绿变成浅黄,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相距70多公里的呼伦湖和贝尔湖,使这片草原成为牧草的王国、牛羊的天堂。车过诺门罕布日德小镇,给人以平静和谐的印象。这使我感到,和平是多么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