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风味小吃荟萃之地
2011-12-29 11:23:15
访问量:2955437
西宁 风味小吃荟萃之地
饮食习俗既是一个地区物质文化的表现,又是精神文化的反映。西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这里,生活着汉、藏、回、撒拉、蒙古、土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土地物产都不一样,所以,各民族的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食品。而且,地处河湟谷地的西宁市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大道上的重镇,是著名的丝绸南路“羌中道”的必经之地。又处在中原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的交汇点上。而这座古老的城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创造出了自己独特而又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饮食文化方面,西宁人也赋予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西宁特色的饮食风格,它同时具有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点,比如,以畜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藏族和蒙古族,其饮食结构就是以畜牧产品为主,牛羊肉、牛奶、酥油是他们的主要食物。以种植业为主的汉族和土族,其主要食物就是面食。而土族聚居的互助县,那里的土质适合种土豆,互助的土豆久负盛名,所以,土族人还发明了许多以土豆为原料的风味小吃。回族和撒拉族,由于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食物以清真食品为主。现在,清真食品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创出了牌子,每年,西宁都要举办清真食品节。
徜徉在西宁街头,可以看到各民族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面片、酸奶、酿皮、杂碎、手抓羊肉、狗浇尿油饼等已成了西宁的饮食名片。而有的风味小吃,比如藏族的糌粑,土族的哈力海,蒙古族的奶豆腐,撒拉族的筏子,这些传统风味小吃街头未必有卖的,它们同样有着浓郁的民族风味,是各民族同胞喜爱的风味小吃。
汉族风味食品
西宁的汉族大多聚居于河湟谷地一带,西宁不出产大米,西宁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所以西宁人特别擅长做各种面食。
长面。长面的做法有两种,擀面和扯面,擀面是把面擀好后切成长面条,扯面则是做成面剂子,再把面剂子扯成一根根又长又细又韧的面条。
长面有很多种吃法,浇上臊子叫臊子面。调上炸酱叫炸酱面,如果浇上卤汁,则叫打卤面。但西宁人通常的吃法是,把长面捞入碗中,拌上卤过大肉的荤油,调入油泼辣子、醋、蒜泥、韭辣、再拌上一碟子酸菜、菠菜,和长面配着吃,那才是正宗的西宁长面。
长面取其含义,一般在过生日的时候必定要吃,希望长寿的意思。如果有亲戚朋友来家中做客,走的时候也一定要招待一顿长面,意思是常来常往、永不断绝。另外,以前西宁人说亲,一般小伙子到姑娘家相亲的时候,姑娘家也要招待媒人和这位小伙子吃一顿饭,最后上的主食很重要,如果姑娘家相中了,就做一顿长面;如果相不中,就做面片,暗示这门亲事不成,揪断了。媒人和小伙子一看,也就明白。所以青海方言中有一句俗语:“成了是拉条儿,不成是面片”,指相亲时给的回话。
凉面。凉面就是把长面煮熟后,用菜籽油拌匀,不致粘连,然后等凉了再吃。
凉面是西宁人的主要野餐食品,西宁人爱玩,爱郊游,俗称“浪河滩”。只要去浪河滩,带的主食就是凉面。从农历三月三开始,到四月八踏青,五月端午登城墙,六月六花儿会,这几个节日西宁人都要出去,都要带上凉面。在河滩里铺开一块彩条布,全家人围坐在上面。当然饮料食品带了一大堆,有的人家还带了活羊,准备野炊煮羊肉,但凉面永远是主打食品,每人挑一撮,配上黄瓜、青笋、胡萝卜、凉粉,再拌上调料,那金灿灿的长面条便和大自然中的阳光融为一体了。
擀面。西宁人天天吃面食,就在这面食上翻出了很多花样。同一种擀面,切成不同的形状,就做成了不同风味的面食。切成两寸长,韭菜叶宽的细面条,叫寸寸儿,放上肉丁、蔬菜,做成汤面,这一般是西宁人的晚饭。切成菱形块,也做成汤面,叫旗花。旗花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做的,只有家里有人亡故了,送葬回来后,做的那顿饭,才做成旗花。有什么说法,不得而知。拔刀子。也切成寸寸的形状,但这种擀面比较厚,显得厚实,所以叫拔刀子。这是以前下苦力的人爱吃的一种面食,因为拔刀子筋道、实惠、能扛得住饿。旋面叶儿。就是把面切成不规则的长条形,有长有短,有薄有厚。这几种面食的吃法大同小异,可以做成汤面,也可以和菜烩在一起吃。
另外,西宁人还爱吃两种用粗粮做成的擀面,一种用豌豆面擀成,切成小碎丁,配上土豆、大肉一起吃。叫豆面丁丁儿。另一种用青稞面擀成。青稞面没有粘性,擀得不光,就把面随意揪成一块块的面片,就如扯烂的衣服一样,所以这种面食就叫“破布衫”,破布衫一般和大肉酸菜一起放到锅里煮,那滋味,终身难忘啊。只可惜,现在没有青稞、豌豆面了,粗粮成了稀罕品,破布衫和丁丁儿就成了一种回忆。
面片。面片是西宁人的主打食品。西宁人非常喜欢吃面片,主要是面片有肉、有菜、有汤,吃起来非常可口,还好消化,是老少咸宜的食品。
面片中最受欢迎的是羊肉面片,里面有切成丁的羊肉,切成薄片的白萝卜,出锅时撒进去一把切碎的香菜。吃的时候配上酸菜、花菜。花菜是把胡萝卜、莲花白、芹菜、蒜苗、红辣椒、蔓菁切成细丝后腌的一种菜,不太咸,也不太酸,但滋味非常足。
在农村,农家妇女烧出来的面片也别有一番风味,她们通常在劳动的间歇里,到石缝中拔一些野葱。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在菜园子里拔几只红旦旦萝卜。这种萝卜像灯笼一样,颜色鲜红,非常惹人喜爱。回家后,合上自己家磨的面粉,当然没有添加剂增白剂之类,再放上新鲜的萝卜,新摘的鸡毛白菜,出锅时,用饭勺烧一点清油,把切碎的野葱放进去炝一炝,趁热倒入锅里,顿时,香气四溢,令人馋涎欲滴。
在城市,面片就做得比较精细,有汤面片、炒面片两种。炒面片又有很多名堂,什么菜瓜面片、干攥面片、燃窝面片等等。而面片的形状,也颇有讲究,揪得又小又薄,像麻雀的舌头一样,叫“雀儿舌头面片”。揪成葵花子的形状,叫“瓜子儿面片”,揪得四四方方,像指甲盖一般大小,叫“指甲面片”。而揪得又大又厚,叫“拦嘴面片”,意思是把嘴拦住了。揪得更大,就叫“洋火匣匣面片”。如果揪成后面这两种面片,是要遭人耻笑的。
搓鱼儿。搓鱼儿的做法,把面合得硬一点,搓成长条,再揪下来一小块,搓成一头大一头小,像小鱼儿一样的面条。搓鱼儿煮熟后用漏勺捞出来,配上各种佐料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搓鱼儿可以和各种菜烩着吃,而在以前,搓鱼儿的通常吃法是:摘一些甜菜叶子,这种菜叶有一股涩味,很不好吃,但不知道西宁人为什么那么爱吃。用开水焯熟后凉拌。搓鱼儿捞出来后,浇上烧熟的清油,调上蒜泥、辣椒、醋,再配上甜菜叶子,拌着吃。
麻食。相对于搓鱼儿,麻食就讲究多了,也是把面合好后揪下一小块,用大拇指使劲一捻,那小块面便卷成了筒,所以,麻食也叫筒筒麻食。麻食一般和臊子拌着吃,麻食的臊子也很讲究,用大肉、蘑菇、豆腐、萝卜等,都切成小丁,炒好后勾上粉芡,浇到麻食上吃。
麻食算是好饭,因为有个说法,就是在孩子开学这一天,母亲通常要做一顿麻食。麻食的中间是空的,有“中通开窍”的意思,父母希望孩子吃了麻食以后,能够心灵开窍,把书念得好好的。
馓饭。馓饭就是把豌豆面或青稞面撒到开水锅里,用擀面杖不停地搅,搅成稠糊糊,煮熟后,舀到浅浅的盘子里,晾凉,面块凝固了,就成了馓饭。
吃馓饭特别讲究调料,辣子、蒜泥、醋、韭辣、还有各种凉拌小菜,菜越多越好。连花儿里都有这样的唱词:“三大麻钱一咕嘟蒜,辣辣儿吃个搅团”。因为馓饭的滋味足,能解馋,所以特别受妇女们的欢迎,就像现在的女孩子钟情于麻辣烫、酿皮儿一样。尤其是那会儿的妇女们怀孕后,害口,又因条件所限,没有多少好吃的,就做馓饭解馋。如果说,筒筒麻食是专门做给学生娃吃的,那么,馓饭就是专门给孕妇吃的。
现在,馓饭已从民间消失了,只有饭馆有卖的,而且为了明白起见,名字也改成了“豆面饭块”,但已没有多少人想起它来了。
西宁人还擅长于做各种馍馍。光馍馍的品种,若细分起来,不下几十种。这里简略介绍几种。
锅盔。锅盔是一种古老的食品,据说是古代的军士打仗时,在战场上没有锅,就把自己的头盔取下来,放上面烤熟,所以叫锅盔。
西宁人的锅盔有很多种,什么干粮、旋旋儿、卤馍馍、锟锅、锅塌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面里卷了清油和香豆,或红花、红粬类的香料,放在特制的铁锅里用火烤出来。皮特别厚,很有嚼头,而内瓤很暄,抹了香料,也非常好吃。所以,锅盔也是西宁人的主要食品。
曲连。曲连是一种专用食品,是专门烙给产妇吃的。也是一种大的锅盔,所不同的是,中间有个圆圈,做成环形的,也叫圈馍馍。后来,“圈”字分开念,就成了曲连。曲连里头不再卷香料,而是放上清油、鸡蛋、牛奶、红糖等营养品,一般由产妇的娘家人烙,在生下孩子的第十天,娘家的母亲即带着曲连和给孩子做的被子、衣服等,去看望女儿和小外孙,俗称“看十天”。
狗浇尿。狗浇尿其实就是一种死面油饼,把面粉用开水烫熟后擀成博饼,通常也卷一点香豆,有的人喜欢卷一点花椒粉或咸盐,烙的时候用小油壶一点一点地往里倒油,就像小狗撒尿一样,所以叫狗浇尿。这本是懒人的做法,这些年,因为这个奇特的名字,狗浇尿油饼大红大紫起来,成了西宁小吃的经典。当然,狗浇尿本身也很好吃。
棋子。又叫面大豆,是把发面擀成博饼,在烙之前用刀划成一个个整齐的小块,烙熟后,这些小块自动断裂,成了一堆散的小面块,所以也叫面大豆。棋子的最大特点是香、脆,久放不坏。所以,以前男人们出远门时,家里人都要烙一口袋棋子,让他带到路上吃。
回族风味食品
回族同胞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他们的饮食结构以小麦、牛羊肉为主。在饮食习惯上,受宗教的影响,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饮食文化。例如,回族妇女在饭前必须洗净双手,默念“比斯明亮”,就是奉了慈祥的真主的命令。然后才开始做饭。饭做好端上来,全家人并不急于动筷子,也是默念“比斯明亮”,才开始吃饭。吃饭时,要先敬长辈、客人。吃馍馍时,要先用手掰开,不能直接用嘴咬。饭桌上严禁抛洒食物,若是孩子不小心抛洒了,大人一定会严肃教育,并命令他们把食物捡起来吃掉。另外,回族同胞还有非常优良的卫生习惯,他们做出来的饭菜干净、精致,所以,我下面介绍的几种小吃尽管别的民族也做,但总没有回族同胞做的好吃。人们想吃这些食品,也大多是到回族人经营的饭馆去品尝。
面食。回族人做面食的手艺更是炉火纯青。除了做家常面食外,还会做各种糕点,西宁街头有几家很有名的糕点铺,都是回族人经营的。面食前面介绍过,这里从略。只介绍两种油炸的面食。
花花。这是一种节日食品,在尔德节或古尔邦节时才做。炸花花的面分两种,一种是用蜂蜜、牛奶、白糖、放上清油合成的面,叫白面。另一种同样放了这些东西,但把白糖换成了红糖,里面再加上一些枣泥,面的颜色就成了红褐色,称之为“黑面”,把白面和黑面裹在一起,就可以做出很多花型来,巧手的妇女能做出十几种花型,而且这些花型都有名字,什么石头儿、倒枝柳、扭丝儿、石梅儿、老大树等。做好花型后,把拧在一起的面切成薄片,里面的花型就显现出来了,再放到油锅里炸熟,就是花花。还有一种花花,直接做成花卉或小鸟的样子,叫做“哈里瓦”,这种花花也非常惹人喜爱。
蜜馓。也是在面里放上各种营养品,做成曲连的样子,只不过曲连要比蜜馓小得多。用清油炸出来。蜜馓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又特别软和,适合没牙的老人和儿童吃,所以蜜馓一般作为馈赠的礼物,送给亲戚朋友家的老人或儿童吃。
熬饭。就是先煮一锅羊肉,在煮好的羊肉汤里放上羊肉块、土豆、萝卜、凉粉、粉条、蘑菇等蔬菜,这些原料都切成块或片,再用文火熬,一直熬到肉烂汤浓,所以叫熬饭。出锅时,撒上一把切碎的香菜或菠菜,滋味更浓。
熬饭一般是在祭祀祖先或亡人,回族人称“念亥亭”的时候才做,是招待亲友的饭食。
酿皮。酿皮实在是高原人民一项独特的发明。酿皮的做法很特别,先把面放上碱面或蓬灰合好,用一块干净的纱布包起来,放到清水里反复揉搓清洗,那水就变成了一盆白面汤,纱布里面的面团也越来越小,最后,就剩了一团面筋。用科学的说法,就是把小麦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分离出来。那一盆白面糊糊就是淀粉,那一小团面筋就是蛋白质。把淀粉舀进特制的铝盘里,放到笼屉里蒸,蒸出来的就是酿皮儿。面筋也放到碗里上锅蒸,蒸出来的面筋满是气泡,又柔又韧,很有嚼头。
把酿皮儿切成长条,上面覆盖几块面筋,浇上辣椒、醋、蒜泥、芥末、青盐等,就是人人爱吃的风味小吃酿皮儿了。
酸奶。传统的酸奶做法是:先把新鲜的牛奶煮沸,放凉后再加进去一点头天的酸奶做引子,搅拌均匀后把这些牛奶分别舀入一只只小碗中,然后开始“炖酸奶”。炖酸奶可以在厨房炖,也可以在火炕中炖。一般人家都在火炕中炖,把一只只小碗放在点燃的麦衣草上,用微火慢慢捂熟。炖之前还要给每一只小碗里点上一点菜籽油,酸奶炖熟后,凝固的牛奶上面就飘着一层黄亮亮的清油,这样的酸奶才算是正宗的酸奶。
酸奶的吃法也很特别,以前,酸奶里面不放糖,吃的时候,就在上面撒一层白糖或红糖,用小勺顺着断面一点一点地舀着吃。有的农牧民为了顶抗饥饿,还在酸奶里头泡上馍馍,用馍馍蘸酸奶吃,也别有一番风味。
酸奶因味道甘美,营养丰富,还有保健和医疗的作用,所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人民都特别喜欢吃酸奶。而把酸奶炖得炉火纯青的,则是回族人民。回族人把酸奶不断发扬光大,在炖之前就把糖搅拌进牛奶中,炖出来的酸奶酸甜可口,洁白细腻,有许多回族同胞也因靠卖酸奶而发家致富。现在,酸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酸奶制品不断翻新,“青海老酸奶”成了全国知名品牌。但再也找不回那种漂着清油花,散发着麦衣草糊味的酸奶了。
杂碎。杂碎,就是指牛羊的头蹄下水。青海盛产牛羊肉,每到宰杀季节,就产生大量的下水,聪明的回族同胞就把这些下水廉价买回去,创造出了一道风味独特的小吃—杂碎。
杂碎讲究汤浓肉烂。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卖杂碎的饭馆门口就亮起一只红灯笼,大锅里弥漫出热气腾腾的香味,就有赶早的人蜂拥而来,来吃头锅杂碎。因为第一锅杂碎的肉汤滋味最厚。以后,随着肉汤的减少,老板会一边加水一边加提炼好的羊油,汤味就没有那么好了。
杂碎都切好盛在大盘子里,老板根据客人的要求分别把这些煮好的下水装入碗中,当然,只抓少许几片,然后,盛上热汤,撒上切碎的香菜和蒜苗,再送上一只大饼,一顿美味的早餐就解决了。杂碎给得很少,但汤可以随便添加,不限量。所以,一般人都可以就着馍馍吃饱。杂碎是西宁人最喜欢的早餐。
甜醅。甜醅是正宗的西宁特色小吃,因为它的原料就是青稞,还有莜麦做的。做法跟醪糟大致相同,先把舂去外皮的青稞或莜麦煮熟,煮开花更好,捞出后晾凉,再按比例拌上酒粬,放到盆中或缸中发酵。保持恒温,一般2到3天就发酵好了,就可以吃了。
发酵好的甜醅酸甜可口,清香扑鼻,略微带一点酒香味,是老少咸宜的风味小吃,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喝一碗清凉甘甜的甜醅,实在是一种最好的享受。
醪糟。醪糟的做法和甜醅一样,只是原料不同。甜醅用青稞或莜麦,而醪糟则要用正宗的糯米,可见这道小吃是从外地传入的。
但西宁人把这道小吃发扬光大了,赋予了极其浓厚的民族特色,醪糟的平常吃法是在发酵好的醪糟中兑上水,烧开,再撒入白糖,连汤带水地喝。但到了回族同胞的这里,醪糟的吃法就变得极其复杂,极其讲究。当然,也有像前面这样吃的,这种醪糟叫清水醪糟。还有一种“单套醪糟”,就是在醪糟里打入鸡蛋花。后来,创造出了“全套醪糟”,全套醪糟就是把醪糟加水烧开后,放入葡萄干、核桃仁、花生、各种果脯或水果罐头,煮好后打入鸡蛋花,之后,再加进去牛奶,牛奶和醪糟相克,牛奶兑入醪糟既变成絮状物,但聪明的回族同胞自有办法,让牛奶和醪糟混合后仍然是洁白浓郁的牛奶。
全套醪糟烧好后,只见醪糟黄白相间,蛋花柔软,各种干鲜果品星星点点,色彩斑斓,同时散发着浓郁的奶香味和酒香味,吃起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全套醪糟实在是西宁风味小吃中的精品。
手抓。说白了,就是水煮羊肉。青海的羊肉品质好,不膳不腻,即便用白水煮,那滋味也是鲜嫩可口。回族同胞更是心灵手巧,把羊肉煮得不同凡响。所以,在西宁街头,小到烤羊肉摊,大到清真美食餐厅,都有手抓羊肉,人们也更乐意去品尝回族同胞煮出的手抓。
手抓羊肉分两种,一种叫白条,一种叫焦巴。白条就是煮好的肉,撒上椒盐辣酱直接用手抓着吃。焦巴就是把白条羊肉用火烤,或放在锅里炒,炒得焦脆,所以叫焦巴。
手抓羊肉的吃法,就是用手抓起一根骨头来,直接啃,所以叫手抓。
麦索儿。麦索儿是一道时令性很强的风味小吃,到每年的七月底,高原上的青稞灌饱了汁水,奓开美丽的麦芒,开始成熟了,农民们就挑一些还未完全长熟的青穗头,揪下来,用清水煮熟,搓去麦芒,簸干净麦衣,就可以吃那种甜甜的,散发着独特清香的青稞麦粒了,这种吃法叫“锟青稞”。而把青稞麦粒用小石磨捻成长条,就成了麦索儿了。麦索儿可以拌上青盐、蒜泥、辣椒、芥末等调料吃,也可以煮成拌汤,就是麦索儿稀饭。不论哪种吃法,新鲜青稞那种独特醇厚的滋味总是让人齿颊留香。
藏族风味食品
糌粑。糌粑是藏语,汉语的意思就是青稞炒面。是藏族人的主要食物。糌粑的做法很特别,先是炒青稞,为防止青稞炒糊,在烘热的铁锅内放进一些洁净的干细沙,待细沙烤热,放进适量的青稞,一边添柴加温,一边不断搅拌,等青稞炒开花,撤火,筛去沙子。为了保持新鲜,一般只炒3到5天的量。等青稞晾凉后,用手工小磨磨成面粉。
炒面一般和奶茶、酥油、红糖、曲拉一起配着吃。通常的吃法有两种,一是舔着吃,先在碗中放好炒面,用手把炒面拨到一边压实,在碗的另一边放上几片酥油,冲入滚烫的茶水,待酥油溶化后,一边吹着浮油喝茶水,一边舔炒面,如此循环,直到把一碗炒面舔干净为止。另一种吃法是拌,先在碗里放上酥油,倒上半碗茶水,然后把炒面、曲拉、红糖,还有蕨麻粉等一一舀入碗中,有经验的牧民会舀高高的一碗,然后一手端碗一手搅拌,双手配合,只见小龙碗在快速地旋转,却不见炒面洒出来。最后,将拌好的炒面捏成尜儿形状,就着茶水吃,这就是糌粑。
糌粑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富含脂肪和各种维生素,吃一块,能一天不饿。
麦仁饭。藏族同胞的麦仁饭做法很简单,就是把碾碎的青稞加上肉,慢慢用文火煮成粥就可以,但麦仁饭的滋味很醇厚,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出牧前,喝上几碗热热乎乎的肉粥,能驱散一天的寒冷。
灌肠。藏族同胞宰杀完牲畜后,先要收拾下水。其中肠衣就能做出各种风味的灌肠。将肠衣洗净后,灌入切碎的肉丁,叫肉肠;灌入新鲜的羊血,叫血肠;灌入切碎的肝和肉,叫肝肠;而如果把面和肉丁灌入肠中,则叫面肠。这些肠只在水中煮七八分熟,就捞出来切段食用。尤其是血肠,只在水中打几个滚就可以,吃的时候一边吃一边用手掐住切口处,以免血水流出来。
土族风味小吃 沓乎日。沓乎日是土族语,就是汉语的锟锅,土族人的锟锅是这样做的:先用清油、盐水合面,擀成圆饼,然后放到锅内烙。等烙到一面稍硬后,再取出来放到火炕中继续烤。直至熟透。烤制特大的沓乎日时,在庭院或麦场上煨一堆大火,燃尽成火灰后,扒开摊平,放特大圆饼上面盖上火灰闷熟。沓乎日是土族群众在节日里送给本村集会的众人或寺院僧众的礼品。
哈力海。哈力海也是土族语,汉语的意思荨麻。哈力海就是一种荨麻饼。做法是:将荨麻嫩叶揪下来,晒干,磨成粉,吃的时候把荨麻粉在水中煮熟,等水色变成浓绿后,慢慢加入青稞面搅成面糊,再加上青盐、花椒等佐料。然后再烙上一些薄饼,吃的时候把荨麻糊糊卷入面饼中。就像口袋里装了东西一样,所以荨麻饼也叫荨麻口袋或背口袋。
哈流。哈流也是土族语,就是油炒面。油炒面一般在冬至的时候吃。先在锅里放上少量的水,烧开后加进去花椒面、青盐等佐料,再加入清油,然后把白面或青稞面均匀地撒入水中,一边撒一边搅,水快烧干时,用筷子戳几个眼,用文火慢慢蒸焖至熟。吃的时候加上葱花香料,翻动拌匀。味道清香可口,油而不腻。
西宁的风味小吃还有蒙古族、撒拉族风味小吃。只因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生活习俗和藏族接近,饮食文化也和藏族大同小异。而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饮食文化和回族非常接近,所以,这里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