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很长廊精妙传奇的苏代彩绘
2012-4-11 15:51:31
访问量:2889007
dayu的博客
闲暇小憩,悠然自得! 颐和园很长廊精妙传奇的苏代彩绘
14000多幅彩画307幅历史人物故事入选世界最有趣的画廊
《谁知道》曾点题:北京古建筑中的彩绘故事
《谁知道》本期点题:老北京值得纪念的消失的风俗
提到北京古建筑中的彩绘艺术,就不得不提到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十九世纪末)的呈东西走向的颐和园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冲檐的亭子,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的长度和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长廊的上梁枋之间,布满了色彩鲜明的彩画。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
根据建筑形式不同,画师们在长廊四周的梁枋等处,分别绘制了大小不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14000多幅彩画。这些彩画大体上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建筑风景四大类,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307幅内容、色调各异的彩绘历史人物故事。这些人物故事彩绘所绘制的内容包括古典文学名著、历史人物传奇、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但彩绘之上却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人们只有根据画上人物的容貌神情、穿戴打扮、动作造型和场景设置等来猜测故事的内容。这就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和观赏乐趣。因为只有对中国文化了解越深,所能讲出的故事也就越多。像一幅画面上的三位人物,中间一位,老成持重,面白长耳,另一位面如重枣,美髯飘飘,还有一位黑脸虬髯,环境又是在桃园中,自然是《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还有一幅门头板上表现的是中国一篇古老的著名文章《桃花源记》,图画中细致地描绘了那个宁静幽远的桃源世界。这些彩绘上的人物、场景都描绘得精致生动,堪称长廊故事画中的传世佳作。
长廊之上,不仅是人物画包含了许多故事寓意,彩绘中的花鸟画同样表达了很多含义。花鸟画看起来像是普通的写实描摹,实际里头有各种讲究,利用花鸟的象征意义与汉字的谐音创造出一个个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画面。比如画牡丹,画两只白头鸟,它寓意着“富贵白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向往。画荷花,画燕子,寓意着“海晏河清”,谈国家的安定团结。画喜鹊和梅花寓意着什么呢?“喜上眉梢”。颐和园长廊的很多花鸟画都是有寓意的。
长廊彩绘就像一个个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小窗口,从中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许多传奇典故和文化内涵。在这些彩绘所描述的故事中,时间跨度从中国的三皇五帝(公元前21至20世纪)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绵延数千年之久,其历史之长、范围之广、
内容之丰富,为当今世界少有。它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巧把中华民族追求美的意趣,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出来。难怪很多参观过颐和园的中外游客都说,在长廊漫游,如同走进一座建筑别致的历史博物馆,不仅能观赏到精妙的中国传统彩绘艺术,还能领略到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
看着颐和园长廊之上那些缤纷的彩绘,人们也不禁为在建筑上做彩绘的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工艺而惊叹。中国古建筑大多数都是像长廊一样采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彩绘的油漆色彩实际上起到了保护材料的作用。因此彩绘就成了中国建筑上的一种重要装饰。在中国古建筑彩画的各种类型中,应该说长廊彩画是属于苏式彩绘的一种。苏式彩绘属于民间传统工艺技法。古时候并没有什么教科书,这种绘画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口传心授一代代传下来的。苏式彩绘大约在清乾隆年间,也就是1736年到1795年流传到北方。据说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分别下江南巡视时,发现苏杭地区的彩绘画很漂亮,于是就叫内务府传苏州匠师来北京绘制,于是得名苏式彩绘。它最大的特点是创作自由、生活气息浓郁,与图案严谨、齐整划一的殿堂彩画有很大不同。至于为什么皇家园林喜欢用苏式彩绘,很多专家认为,这是因为苏式彩绘内容丰富,色调活泼,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等都可以画。至今长廊上这些苏式彩绘的色彩仍然鲜明饱满,而使用如此鲜艳丰富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长廊中的建筑彩绘艺术处于一个有丰富色彩的山水自然环境中,要从中突出出来,就必须用对比强烈的浓墨重彩来层层描画,才能体现皇家富丽堂皇的气派,达到鲜明醒目的装饰效果。苏式彩绘艺术虽从江南传来,却在北方园林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尽管久经岁月,颐和园长廊的建筑和这些苏式彩绘仍然造像万千,古意盎然。
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它的种种精妙之处,只有您去亲身体验,才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它的美和韵味。1990年,长廊以建筑形式独特、彩绘丰富多彩,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也是最有趣的画廊。
文/十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赵国将要征伐燕国,说客苏代为使赵王明白,赵燕两国相争,会让秦国有机可乘的道理,就给赵王讲了一个寓言。苏代说,这次臣到赵国来,经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长嘴长腿的涉禽)去啄蚌的肉,蚌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蚌就干死了!”蚌说:“今日不放开,明日不放开,鹬就憋死了!”两者互不相让时,被渔翁一起捉去。
在颐和园和北海公园里,各有一处以“鹬蚌相争”典故为题材的艺术趣观。
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给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庆贺60岁大寿兴建的清漪园。那时的清漪园中就有长廊。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清漪园也被烧毁。现在的长廊,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起,慈禧在清漪园旧址上重建颐和园时建造的。
颐和园长廊木结构的梁枋檩柁上,绘满了“苏式彩绘”。其中“鹬蚌相争”的画面就在长廊西部、秋水亭与清遥亭之间的南外侧廊檐下,画着蚌夹住鹬嘴不放,一个白胡子渔翁和一个红衣小孩张开双手乘机捕捉的有趣场面。
在北海公园内西北角,“小西天极乐世界”方殿以南,有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大石碑,是1770年乾隆60岁时,为万佛楼落成而题刻的诗碑。万佛楼,楼高3层,面阔7间,为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80岁大寿而建,曾是北海最高大的建筑,以楼内的壁龛共放有1万余尊金佛而著称。1900年,八国联军中的日本侵略军将楼内金佛全部掠走。1975年,万佛楼被拆除,原在楼前的乾隆诗碑,后被移至现今所在处。
这座诗碑体积庞大,通身布满繁复而精美的浮雕。在刻着海水波纹的底座上,雕有出没于浪涛之间的鱼龙海兽虾蟹,最为奇特的,是在汹涌起伏的海浪上,还雕有“鹬蚌相争”的画面。只见那蚌壳微张,紧紧夹着鹬的头,而鹬则扑动双翅,似在奋力争脱,十分生动有趣。在北京众多的清代碑刻中,雕有“鹬蚌相争”画面的,这是唯一的特例。
谋董贼孟德献刀
西凉刺史董卓,跋扈专横,曹操有心杀之。一日他暗藏宝刀,来到相府,说因为没有好马,所以迟到。董卓命义子吕布出去挑一匹好马给他。董卓体胖易倦,少顷躺床休息。曹操正要动手,不料董卓从床镜中看到他从背后抽刀,忙问他想干什么。曹操急中生智,说有宝刀一口,要献给恩相。董卓看后心中高兴,遂引他出去看马。曹操拜谢后翻身上马,加鞭奔驰,逃出洛阳。
定三分隆中决策
刘备与关羽、张飞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均未遇到。刘备求贤若渴,又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天时,孙权占有地利,而荆州为交通重镇,益州乃天府之国。刘备占有人和,若跨荆、益两地,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刘备拜谢,并恳请孔明出山。后来诸葛亮辅助刘备,果然形成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
周敦颐爱莲
周敦颐,北宋人,中国道学的创始人。他为官不畏权贵,深得民心。后因积劳成疾,辞官归家,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住所周围,莲塘相连,山青水秀,因此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他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赞美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表明了自己不甘同流合污、耿直正派的人格。
徐庶走马荐诸葛
刘备的军师徐庶,几次设计大败曹军。曹操设计将徐母接来,又模仿徐母笔迹,要徐庶速来相救。徐庶见信,焦急万分,便要辞行。刘备次日在城外设宴钱行,两人依依泣别。徐庶走了一程,忽然拍马而回,向刘备推荐一位奇士,这就是三国时期鼎鼎有名的诸葛亮。他建议刘备亲往隆中相请。
风尘三侠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大臣杨素助纣为虐。李靖素怀大志,却无人赏识。杨素府中的歌女红拂来投奔李靖,李见她美貌多情,就娶她为妻,并双双逃往太原。一日,他们遇到一位长着满脸卷曲红胡子的人,人称虬髯客,很快成了知已。虬髯客拿出全部珠宝钱财,要李靖夫妇辅助李世民推翻隋炀帝。李靖后来当了唐朝的宰相,并得知虬髯客成就了大业。后人称他们为风尘三侠。
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景帝的玄孙刘备素有大志,韬光养晦,结交天下豪杰;一日与涿县屠户张飞、落难江湖的关羽相遇。三人各抒胸中志愿,谈得十分投机。第二天,他们在桃园中摆上酒席,祭告天地,结拜成为兄弟,决定同心协力,救民救国。此后三人果然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个故事,历史上叫做桃园三结义。
此图内容不详
刘玄德携民渡江
曹操为了报新野之仇,亲率大军杀奔樊城而来。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汉水,退往襄阳。城中百姓,皆宁死追随刘备。于是刘备令关羽安排船只,疏导百姓渡江。刘备到了南岸,见江北还有很多百姓,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快渡完了,才上马离去。携民渡江这件事,使刘备爱民的名声大振。
蔡琰,字文姬,东汉末年人;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自幼聪明过人,擅长诗歌音律。南匈奴入侵中原,蔡文姬被劫,作了匈奴左贤王的妻子。她在匈奴整整生活了十二年。曹操当汉丞相时,想让蔡文姬整理其父文稿。于是派董祀出使匈奴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这幅画描绘的是蔡文姬归国途中,拜谒父墓,并操琴吟唱《胡笳十八拍》抒发哀思的情景。
“文人三才”是民间对宋代大文豪苏轼(东坡)、秦观(少游)、佛印(谢端卿)的美称。他们三人博经通史,文辞盖世,邂逅相遇,成为莫逆之交。相传宋神宗设坛祈雨,命苏东坡作祭文。谢端卿原想赴京应试,听此消息,就想看看皇帝“龙颜”。东坡让他披上袈裟,到皇帝跟关奉茶伺候。皇帝见他眉清目秀,对答如流,心中高兴,就赐他法名了原,号佛印,在御前披剃为僧。端卿出家后,研究佛理,潜心修行。东坡屡次劝他还俗做官,佛印心坚如铁,全不动情。这幅画就是三人在花园吃酒的情景。
龙宫借宝
孙悟空到水晶宫借兵器,龙王先后拿出三千百斤重的九股叉和七千二百斤重的方天画戟,悟空都嫌轻了。龙王又拿出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定海神针铁,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悟空说:“太粗太长了点儿”。那宝贝忽然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圈。孙悟空耍了一阵,又喊道:“小!小!”那金箍棒竟变成了一根小针,悟空将它放在耳中。随后又向龙王借了金冠、金甲、云履,待穿戴整齐后,举着金箍棒高高兴兴回花果山去了。
刘玄德江东赴会
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东吴都督周瑜却忌贤妒能。一日借口商量军机,瞒着孔明,请刘备到江东会面,欲图中害。刘备即欲只身前往。关羽等劝阻不听,便跟随前去。周瑜设宴相等,酒行数巡,周瑜起身敬酒,猛见刘备身后一员大将。经介绍,方知此人乃当年杀了名将颜良、文丑的关云长,不由一惊。转而向关羽敬酒,恭维一番。不久刘备等告辞。到了江边,正在船中等候的军师孔明说:“今日若非云长在场,主公几乎被周瑜伤害。”刘备这时才省悟过来。
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遇到千年白骨变成的妖怪──白骨精。白骨精一心要吃唐僧肉。接连变成年轻女子、八旬老太和白胡子老头诱骗唐僧,都被孙悟空识破打败。唐僧不辨人妖,滥施慈悲,中了白骨精的诡计,驱迫孙悟空回花果山。妖怪捉住唐僧,唐僧痛悔不已。幸好悟空及时赶到相救,口吹神火,烧得白骨精原形比露,化为灰烬。
岳母刺字
北宋时期,朝廷腐败,被金兵占了都城汴梁(今开封),皇帝钦宗、太上皇徽宗也被掳到北国。岳飞拒绝绿林和各种势力的劝诱,和母亲、妻子在家苦守清贫。岳飞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永远做个忠臣,在他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这时南宋高宗继位,聘召岳飞进京。岳飞领兵大败金兵,力图恢复中原。不料奸臣秦桧私通金国,把岳飞骗进京,诬他谋反。最后把他害死在风波亭。岳飞虽死,可是岳母训子报国的故事和岳飞的英雄事迹却千古流传。
蓝桥捣药
这是我国古代一个神话故事。唐朝年间,秀才裴航赴考落第,失意回家。同船有一樊夫人,美貌过人,他不禁写诗向她表示倾慕。樊夫人回诗一首,裴航不解其意。一天裴航路过蓝桥,见一姑娘姿容绝世,便向她母亲来求亲。老婆婆说,他要想娶我女儿云英,须用玉杵臼为我捣药一百天。裴照办,日夜捣药不止。裴的精神感动了天上的玉兔,下凡来帮他捣药,最后老婆婆终于把女儿许配给他。迎亲那天,樊夫人也来了,原来她是云英的姐姐,两姊妹都是仙女。
羲之爱鹅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字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古今之冠。羲之尤爱养鹅。会稽有一老妇,养有一鹅,声音清亮。羲之为官至此,托人带重金去买,老妇不卖。他又乘车前往观赏,老妇以为他爱吃鹅肉,连忙杀鹅以款待。羲之长叹数日,深为惋惜。一次,羲之探知山阴有一道士,养有好鹅,亲往观看,并求道士卖给几只。道士的条件是:羲之如肯为寺观书写一篇《道德经》,群鹅可以相赠。羲之满口应允。书罢,羲之将鹅装入笼内,满载而归。“羲之爱鹅”,从此传为佳话。
千里眼和顺风耳
《封神演义》中讲道,商纣王手下有两员大将,名叫高明的能眼观千里,名叫高沉的能耳听八方,是棋盘山上的桃精和柳鬼。周国统帅姜子牙屡次计谋,均被两妖所破,子牙焦急万分。大将杨戬请教玉鼎真人,得了灭妖之计。他令军中舞动红旗,擂鼓鸣锣,使两妖眼花缭乱,晕头转向。子牙又派人到棋盘山把桃树柳树统统挖尽,断了妖根。晚上的一次战斗中,两怪因妖根已断,神通难施,姜子牙举起打神鞭,把千里眼、顺风耳两妖怪打得头破血流,一命呜呼。之后,带着大军,乘胜前进。
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薛宝琴雪中折梅
薛宝钗的堂妹薛宝琴到贾府游玩,同来的还有邢岫烟、李纹和李绮。宝琴人品出众,才貌超群,贾母特别喜爱,送她一件凫裘(用野鸡毛织成的斗篷)。时值隆冬,大家聚在一起赏雪作诗。宝玉栊翠庵折了一枝红梅回来,邢岫烟、李纹、宝琴分别以“红”“梅”“花”为韵,即兴赋诗。众人仔细品赏一番,都说宝琴作得最佳。一会儿,宝琴披着凫裘,又去折了一瓶红梅,白雪之中,竟象画里仙女一般。贾母有心把她许给宝玉,后知她已许人就要婚配,只好作罢。
商山四皓
汉高祖刘邦与太子饮宴,见太子身后有四位从未见过的白鬓老者侍候相随,一问才知是"东园公、周里、绮里季、夏黄公"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言道:"陛下轻视谋臣,我等不愿挨骂而隐居不仕;太子仁义,敬重士人,故此来投太子。"刘邦原欲废太子刘盈,立次子如意。现在知道人们都同情太子,便改变了主意。由于商山四皓的辅助,太子刘盈没有被废,后来做了西汉第二个皇帝──教惠帝。
穆桂英招亲
杨宗保来到穆柯寨取镇山之玉──降龙木,不料被寨主女将穆桂英活捉进寨。穆桂英对他生了爱慕之心,欲以身相许。她来见宗保,宗保却说:“要杀就杀。我以身报国,虽死犹荣。”桂英说:“你不死在抗辽沙场,却死在这小小山寨,有何荣可说?宋军没有降龙木,敌人攻破三关,屠杀百姓,你又哪点报了国家?”她又劝道:“你若答应了亲事,我可帮你破'天门阵',镇守三关,这对朝廷、百姓和你们杨家,不是都有好处吗?”宗保琢磨这番肺腑之言,再看桂英体健貌美,武艺出众,于是答应这桩亲事,与桂英结为夫妻。
伯牙摔琴谢知音
春秋时,伯牙擅弹古琴,只是恨无知音。有次伯牙乘船外出,时值中秋之夜,偶遇一樵夫钟子期。伯牙每弹一曲,子期都能讲出乐曲的内容和演奏时的感情。两人在船上互诉衷肠,结拜为兄弟。并约定一年以后在此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前来弹奏,岸上却不见钟子期的影子。后知钟子期已离开人世。死前他让人把他葬在岸边,好让他的灵魂依约到此相会。伯牙来到坟前,边哭边弹,看热闹者却拍手大笑,伯牙爷天长叹:“子期不在,谁是知音?”遂将古琴摔碎。这个知音相求、同心相依的佳话流传至今。
子猷爱竹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公子名徽之,字了猷。一生玩世不恭,为官吊儿郎当。他不贪官,不爱财,可对竹子却爱得如痴如狂。有次他专程前往观赏一种名贵竹子。那竹子果然长得竿竿青翠,出类超俗。了猷呆呆赏竹,连主人的招呼也没听见,直到暮色渐浓,才恋恋不舍离去。走了一程,又觉余兴未尽,于是调转马头回来,见院门已关,他又透着门缝细细观赏。以后他游历四方,每次一住下,便立刻命人栽竹。朋友问他何必如此劳神费力,了猷仰天大笑,手指青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西游记
唐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澄清佛经教义,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取经。他从长安出发,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印度,往返行程数万里,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玄奘取经事件本身颇具传奇色彩,后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加入了很多浪温主义色彩的内容。明代吴承恩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创作,写出了小说《西游记》,几百年来,唐僧、悟空、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六子闹弥勒
弥勒佛有个神袋,叫做“人种袋”,专门收妖装魔。袋里装有六个小妖怪──六童子。一日,黄眉童子偷了“人种袋”下凡,擒住了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三人。悟空正在悲叹,忽见弥勒佛前来面授机宜。悟空与黄眉童子打了几个回合,佯败而逃。跑进一块瓜地,变成一个西瓜。黄眉童子口中干渴,接过种瓜老头摘的西瓜,大口吃了起来。悟空钻进妖怪肚内乱踢,痛得妖怪满地打滚。种瓜老人现出真身骂道:“畜生,认得我吗?”妖怪见是弥勒佛,连忙跪地求饶,弥勒取下“人种袋”,放出唐僧众人,将小妖装进去,驾瑞去走了。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东汉末年,太师董卓专横残暴,朝中官员都想把他除掉。一日,司徒王允家中歌女貂蝉见他愁眉不展;知是忧虑国家大事,因跪禀道:“大人如果有用到我的地方,妾万死不辞。”王允领她到画阁中,叩头便拜,随即道出自己的出策:“董卓图谋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和他义子都是好色之徒,我想用'连环计'使他们父子反颜,先把你嫁与吕布,然后再把你献给董卓。离间他父子,最后设法让吕布杀死董卓。”貂蝉满口应承。后来,这个“连环计”果然成功了。吕布为了得到貂蝉,终于杀死董卓。
三娘教子
儒生薛衍屡试不第,拟去开封谋事。临行前故意问三个夫人:“我在外如遇不测,你怎么办?”大娘子、二娘子信誓旦旦,只有三娘子王春娥说按自己应该做的去做。后来误传儒生堕马死了,大娘子、二娘子先后改嫁,只有三娘子带着二娘子所生的儿子绮可和老仆人薛何相依度日。绮哥很感激三娘对他的养育之恩,但生活艰难。有次三娘病倒,薛保带着绮可到大娘家、二娘家借钱,竟给赶了出来绮哥更觉三娘是最亲的人。后来薛衍当了大官回来,三娘将多年来的遭遇说了一遍,薛衍当场气昏过去。不久绮哥也中了状元回来,三娘终于苦去甜来。
张良进履
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当过韩国相国。秦灭韩后,张良立志替韩国报仇。一次,一个须眉皆白的老人在桥上把鞋蹭到桥下去了,便叫张良去拣,还要帮他穿上,张良恭敬照办。老人约他五天后早晨在桥上相见。五天后张良来晚了,老人让他过五天再来。没想到五天后张良还是晚到了,老者要他过五天再来。张良怕再迟到,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老者来时,见张已在桥上,知他学习心诚,就送一部《太公兵法》给他。张良得此兵书,潜心钻研。凭借满腹韬略和智谋帮助刘邦打天下。汉朝建立后,他以赫赫战功被封为留侯。
三顾茅庐
诸葛亮,字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听了徐庶介绍,决心请他出山,共图大业。一日,刘备与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卧龙岗,叩孔明茅屋柴门,恰巧孔明外出未归。过数日,刘备探知孔明已回,便引关、张再上卧龙岗。在草堂见到孔明之弟,才知孔明昨日出游,不知去向。光阴荏苒,又及新春,刘备三人再访隆中,庄上小童告刘备说:“先生昼寝未醒。”关、张在门外相候,刘备徐步而入,拱立阶下,见孔明翻身将起,忽又朝里睡着,刘备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半晌孔明方整衣冠出迎。刘备不辞辛劳,三次访贤,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相辅。
麻姑献寿
农历三月三日,是西王母的寿辰。寿辰之日,她都要设蟠桃会宴请众仙。八方神仙,四海龙王,天上仙女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采集鲜花,邀请仙女麻姑同往。麻姑来到绛珠河畔,用灵芝草酿成仙酒,带到蟠桃会献给西王母。这便是在我国流传很广的“麻姑献寿”神话。相传,麻姑原是建昌人,在牟州的姑余山修道成仙,后又投胎转世。她掷米成珠,分给穷苦百姓,然后升天而去。唐朝代宗年间,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在江西临川为麻姑撰文立碑。
林冲风雪山神庙
林冲遭到高俅陷害,被发配沧州。高俅又买通差役,要在路上把他杀害,幸亏结义兄弟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林冲到了沧州,被派去看管一个草料场。一天,大雪纷飞,他到附近小酒店打酒,回来看到他住的那间草屋已被大雪压塌,于是就到不远的一座山神庙中躲雪喝酒。正喝之间,见草料场起了大火,林冲正要出去救火,忽听门前有三个说话,原来是高俅的心腹买通监狱牢头,放火烧了草场,想把林冲烧死。林冲怒火中烧,冲出庙门,一口气杀了这三个仇人。这样一来,林冲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梁山泊。
牛郎织女
天上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是个聪明、美丽的仙女。人间有一放牛郎,辛勤耕作,早出晚归。有一天老黄牛开口说话:“织女要到银河洗澡,如能乘机拿到织女的衣裳,就可娶好为妻。”牛郎照着老黄牛的话去做,终于与仙女结成夫妻,并生有一男一女。王母娘娘十分恼怒,派人将织女押回天廷。只允许他们夫妻每年七月初七相见一次。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为他搭起鹊桥,让他们夫妻见面,母子相聚。从此晴朗夜空,可以望到银河两边两颗大星星,它们就是牛郎和织女。
红孩儿计擒唐僧
红孩儿为吃唐僧肉,就在路旁大叫救命。唐僧面慈心软,命孙悟空前去解救。孙悟空劝他小心谨慎,反挨一顿训斥。后来,猪八戒把红孩儿救下。红孩儿感激不尽,声泪俱下。孙悟空早已认出这个妖怪,准备把他摔死。谁料红孩儿施计刮起一阵旋风,只见飞沙走石。风住却不见了唐僧。悟空来到火方洞,与红孩儿展开一场恶战。双方打得难分胜负,悟空便到南海请来观世音菩萨,降服了红孩儿。从此孙悟空与红孩儿的父亲牛魔王、母亲铁扇公主结下冤仇,过火焰山时颇费一番周折。
婴宁
这是《聊斋志异》里的一个故事。王子服少年失父,母亲十分疼爱。成年后,母亲给他说了一个漂亮媳妇,可惜未过门就死了。一次,他在郊外见一笑容可掬的少女,扔下一枝梅花。子服拾起梅花后,神魂颠倒,如得重病。表兄吴生见他病得可怜,就撒谎说:“你心上人有点像你姨母的女儿婴宁,我可替你说媒。子服上姨母家,果然带回了婴宁。母亲大吃一惊,原来她曾有过一个姐姐,嫁给秦家,早就死了,不曾有过婴宁这孩子。后来,见婴宁手巧嘴乖,逗人喜欢,母亲也就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婚后夫妻相亲相爱,最终婴宁说出自己是狐仙的女儿。
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南北朝著名的大画家。他擅长画人物、动物,经常为佛寺画宗教壁画,他画的飞龙,更是惟妙惟肖。有一年,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可是,他却不肯把龙眼睛画上。有人问他什么原因,僧繇回答说:“要是画上眼睛,它们就会破壁飞去。”人们不信,说他吹牛。僧繇无奈,举起画笔,在龙头上轻轻一点,天空顿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那条点上眼睛的龙,真的破壁而出,乘风飞去。一会云散天开,壁上只剩三条没点眼睛的龙了。这就是历史上“画龙点睛”的故事。
傻大姐无意泄机关
宝玉、黛玉互相钟情,但是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又怕宝玉、黛玉知道了闹出乱子,就由王熙凤定下“掉包计”,对宝玉谎说是娶黛玉。一天黛玉出来散心,见一丫头在哭,黛玉问她为何伤心,丫头答:“他们让我们给宝二爷、宝姑娘准备婚事,却不让吵嚷。我只说了一句‘以后对宝钗叫宝姑娘,还是叫宝二奶奶’他们就打我嘴巴,还要把我赶走。”黛玉听罢,如挨疾雷,刚一进屋,“哇”地吐了一口鲜血,晕倒在床上。数日后,就在宝玉、宝钗结婚的时候,林黛玉满怀悲愤,离开了人间。
韩康卖药
东汉桓帝时,长安有个叫韩康的人,常到深山采药,然后在集市上出卖。他卖的药,价钱三十年不变,因此长安的人都知有个韩康,卖药“口不二价”。韩康觉得这个名声很不光彩,可又不肯变价。一次,一个妇女来买药,讨价还价,韩康还是坚持老价钱,女人气道:“你这人真怪,难道你是‘口不二价’的韩康吗?”羞得韩康满脸通红,觉得连女人都知道这个恶名声,真没脸再卖药了,于是逃进霸陵山隐居不出。汉桓帝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就请他出来做官。他走到半道,觉得没脸见人,又跑了回去,一直到死再未出山。
三碗不过岗
“武松打虎”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三碗不过岗”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山东好汉武松路过景阳岗下小酒店,看到店前酒幌迎风猎猎,上有五个大字─“三碗不过岗”。武松一口气干了满满的三碗酒,不禁赞道:“好酒!”酒家说道:“我的酒,只要喝下三碗,就会醉倒,过不去前面的景阳岗。”武松却酒兴未尽,一连饮了十八大碗。临行,酒家告诉武松,景阳岗上有猛虎伤人,切不可酒后过岗。然而,武松毫不在意,手提哨棒,大步流星向景阳岗赶去。
陶渊明爱菊
“陶渊明爱菊”可以说是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写照,他挥毫留下了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爱菊”的传说,就是后人从这句诗中引申而来的。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他一生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企慕隐逸,热爱大自然。为此,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从而放弃仕途,归隐田园,做起了田园翁。在隐居生活中,他与农民同劳动,共交往,“把酒话桑麻”,他同情农民的疾苦,幻想追求平等幸福的生活。从而创作了著名的《桃花园记》,寄托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