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
2012-5-3 13:53:27
访问量:2767091
〖如影注〗本月15日《珠海特区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报道,《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封面人物王伟。
以大屿山为背景,与白海豚为伴,俩月才回一次陆地
——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机场高速等众多重大项目的推进,一批又一批建设者们从全国各地来到珠海。他们赞叹这座城市的美丽,却很少抽得出时间去感受她的悠闲、安逸。他们吃住在工地,轮班作业,风雨无阻。他们是为珠海建设而来的“新珠海人”。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走近项目建设中的新珠海人》系列报道,为读者展现这群人的精神和风貌。敬请垂注。
走近项目建设中的新珠海人①
□本报记者 林琳
在距离粤港分界线366米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正在进行钢圆筒的振沉施工。在现场有7艘大型施工作业船舶,其中载重3000吨的“三航舶303”号指挥船长期锚定。中交建设集团三航局的70多名工人和项目管理人员就吃住在这条船上,在茫茫伶仃洋面上展开“孤岛”上的作业。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二工区(东人工岛作业区)项目副经理王伟说,今年12月底,东人工岛钢圆筒合龙,待明年施工作业面全面展开,以“三航舶303”号为家的建设者将达到130多人。他们以大屿山为背景,与白海豚为伴,尽管最长的两个月才往返一次陆上营地,但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珠海人”。
一半建设者是年轻人
港珠澳大桥二工区工程部部长张奎就是其中之一。
早上9点,记者就已从港珠澳大桥建设营地所在地淇澳码头出发,但在海上辗转几艘船之后,抵达“三航舶303”时已近11点钟。
快步走过会议室的张奎被几位三航局的领导拦住,叫了进来。王伟说:“这是我们项目部最年轻的工程部部长,虽然是‘80后’,但在工程技术和现场组织施工方面都非常出色。在我们二工区,像张奎这样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占一半左右,他们专业技术基础好,接受新事物快,充满活力和干劲,是港珠澳大桥这种不断创新的大型建设项目所需要的人才”。
和这里所有的建设者一样,张奎的脸也被晒成了红褐色。当他摘掉安全帽坐下来时,头发已被汗浸湿了。第一次面对记者采访,张奎多少有点紧张。他介绍自己是四川人,在三航局工作5年中做过很多大型水工工程,去年12月底来到珠海,今年8月东人工岛开始打挤密砂桩,自那时起,他就生活在船上一直到现在。
张奎说:“东人工岛的施工在工艺工法上有很多创新,但基本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只要用心学习、积累,善于琢磨,很多看似困难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老工程师关键时刻“挑大梁”
采访中,二工区项目部副经理徐桂强拿着一张施工图满脸兴奋地走过来,对王伟说“这个问题解决了!”今年已经55岁的徐桂强有着丰富的水上施工经验,曾经参与哥伦比亚等多处境外项目建设,为了建设港珠澳大桥去年来到珠海。王伟说:“在二工区,不仅有一批思维创新的年轻人,也聚集着一批像徐桂强这样技艺娴熟的老工程师,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据王伟介绍,港珠澳大桥二工区的施工难点主要在于“孤岛作业”。面对施工船舶之间的调配、通讯、生活补给、淡水和电力缺乏、海上气候多变、施工安全等等难题,老工程师们丰富的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而且,对于港珠澳大桥来说,施工人员要做的工作更加精细。
就在记者前来采访的同一天,港珠澳大桥局有关人员也来到东人工岛现场,进行HSE(健康、安全、环保)的检查。据了解,为了达到HSE标准,港珠澳大桥各工区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都会打包通过船舶运回岸上,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则通过指挥船上的污水净化系统,达到排放标准之后,再排入大海。据悉,港珠澳大桥局的HSE检查至少每个月一次。
几个安全帽上印有HSE标志的监察员对记者说,港珠澳大桥的任何标准都要按照粤港澳三地的最高标准执行,HSE也不列外,如果发现施工过程中有不达标现象,可责令其暂停施工,不过截至目前,在大家的努力下,大桥施工的各项标准始终在HSE允许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