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2005年12月12日,爱意汽车网 汽车 新闻小组最新获悉:广州到佛山自驾游路书——梁园,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自然资源主要有陶土、岩石、玻璃砂、稀有金属和塘鱼、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等。
梁园位于佛山松风路先锋古道,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梁园素以湖水萦回、奇石巧布著称岭南;并珍藏着历代书家法贴。秀水、奇石、名贴堪称梁园“三宝”。
梁园
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在清代,与清晖园、可园、余荫山房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的梁园,原本指的是梁园中的“十二石斋”,它位于松桂里内。
据有关资料介绍,“十二石斋”是梁九图最初在松桂里兴建的园林,其名称叫做“紫藤(花)馆”。后来,梁九图在游览衡山湘水,南归之时,船过清远,购得十二奇石,纹络嶙峋,晶莹剔透,润滑如脂的大小黄腊石十二块,运返佛山,以石盆乘之,罗列在馆里。其中,最大一座名叫“千多窿”,梁九图视若性命,因而将原馆名改为“十二山石斋”,简称“十二石斋”。梁九图曾《自题十二石斋》,诗云:“衡岳归来兴未阑,壶中蓄石当烟鬟。登高腰脚输人健,不看真山看假山。”
梁园一隅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的“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全、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是闻名遐迩的粤中四大名园之一。时至民初,一代名园已濒于湮没。鉴于其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对现存的群星草堂群体进行了抢救保护,1990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于1994年开始大规模的全面修复,总面积达21260平方米,依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现名园的精髓。
祠堂、宅第、园林建筑浑然一体
来到梁园,经过部曹第、佛堂、客堂、宅第,进入二道门,就是群星草堂了。它分前厅、后厅,中间以棚廊连接。前厅、后厅均为屏风门,开敞通透。开门迎客,主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不言自明。
群星草堂入口至秋爽轩船厅,穿井过廊,三个圆门贯列,增加景深,让人隐约感到“庭园深深深几许”;秋爽轩前至群星草堂后厅侧,狭窄的石庭中古木参天,如果在炎热的夏日来到石庭,则凉气袭人,正是“蔼蔼堂前木,中夏贮清阴。”
梁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建筑众多,造园艺术别具一格,融园林艺术和中国文化传统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立意清雅脱俗,园内祠堂、宅第与园林建筑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园内亭廊桥榭、室阁轩庐,层次分明,轻盈通透,与大面积绿水荷池,松堤柳岸相映成趣,各种奇花异卉、苍松翠柏、岭南佳果,倍添庭园毓秀,整个园林布局精妙,聚散得宜、优雅别致。
梁园一隅
群星草堂为梁九华所建,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占地数千平方米。它的园林建筑宽敞通透,四周回廊穿引,有步移景异之效。园中有一亭,李可琼题之“壶亭”。园西有小湖,湖畔植水松,天井置之石台,设花基,种植各种时花。窗外搭棚架,架下种植兰花。
梁园的园林建筑精巧别致,引人入胜。虽体量不大,但却小巧精致。群星草堂群体的“半边亭”,结构奇特,首层六角半边,二层四方完整,屋顶平缓,飞檐斗拱,可称是“求拙”之作。“船厅”三面为大型满洲窗,四周景物尽收眼底,真是斗室容环宇。更为突出的是“荷香小榭”,精美纤巧、四周通透、里外交汇,把天、地、人完全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