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
2012-4-16 15:34:48
访问量:2885713
2010年8月2日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影像,首次以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摄于1873年的12张玻璃底片原版洗印。圆明园被大火焚毁后,这是目前所知的距西洋楼建筑群原貌最近的影像记录。
谐奇趣南面。谐奇趣建成于1751年,是西洋楼景区最早的建筑。奥尔末的这张照片由谐奇趣东南朝西北方向拍摄,画面上可以看到,主楼的屋顶已经坍塌了,但建筑主体受损还不严重,券口的雕花装饰和楼梯的栏杆也基本完好。到1922年左右,主楼已变成一片瓦砾,墙面大都倒塌,只有少数石柱还矗立着。现在,从圆明园遗址公园内遗留的大量石制构件上还能看出原建筑大致的格局。
谐奇趣全景。谐奇趣的南边有一片湖面。在西洋楼最具光彩的乾隆时代,湖西有一座西洋装饰风格的石桥及拱门,它们与音乐亭、连廊以及装饰着大量琉璃的主楼一起倒映在水中,成为西洋楼的一景。在拍摄这张照片的1873年,湖中似乎已经淤塞,长满了杂草。西洋楼并非皇帝日常起居和办公的地方,所处位置又偏居长春园东北角,而自嘉庆时起,整个圆明园建设的重心已移至长春园以南的绮春园,所以这处湖面可能早在圆明园被焚毁之前就已经淤塞。
谐奇趣音乐亭。这张照片是在谐奇趣主楼南侧楼梯上往东南拍摄的,可见部分主楼楼梯、连廊和东侧的音乐亭。由图中可以看到,音乐亭呈八角形,内部有楼梯可以通达二层,窗上饰有西式雕花。连接主楼和音乐亭的连廊是由一组券门组成的,上方以洛可可风格的蔓草装饰。
谐奇趣主楼东侧面。这张照片在谐奇趣东侧的小山上向西拍摄,可见主楼东立面的装饰非常丰富。在主楼南侧伸出的平台上,原有西洋石狮一对,照片上已经看不到了。两只狮子都倒在下面的废墟里,至今还能看见。
花园门。谐奇趣北面的花园门是连接万花阵的入口,透过门洞可以看见远处万花阵入口两边的石柱以及中央的西式亭。花园门是很新颖的西洋样式,无论整体的外观还是大理石构件的线条都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不过券门上方的兽首还是中国传统样式。万花阵是一个西式迷宫,照片上能看到的圆顶亭以及周围的迷宫后来都被复建,不过花园门以及两边的围墙看不到任何痕迹了。圆明园被焚毁后,地处整个园子东北角的西洋楼因位置偏僻,看护稀松,又有美观的建筑留存,成为外国人来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谐奇趣主楼北面。原是一个小广场,东边为养雀笼,西边是为谐奇趣前后喷水池供水的蓄水楼,北侧是通往万花阵的花园门。广场中心原有一个小型喷水池,四方有通往周边各建筑的石甬路。从照片上看,喷水池中的喷水塔已经倒塌,四周长满杂草。几年后,在1877年托马斯·查尔德拍摄的谐奇趣北门照片上,喷水池上的一些小装饰件也已经看不到了,再后来这座水池被整体移走,1987年才回复原位。现在谐奇趣遗址上还能看到主楼北侧楼梯下的夯土台基,一层大门的门楣也静静地躺在遗址的一旁。
方外观。方外观位于养雀笼的东边,建成于1759年,曾被用作乾隆的维族妃子容妃做礼拜的清真寺。这幢建筑规模相对较小,高两层,面阔三间,与周围的花园、雕刻精美的石桥、八角凉亭、池塘以及南面一字排开的五竹亭一起,共同组成一处精巧的园林景致。这张照片由方外观东侧向西拍摄,从这个角度能看到主楼两侧的月形台阶上异常精美的栏杆。方外观的屋顶是重檐庑殿顶,从等级上来说高于谐奇趣采用的单檐庑殿顶。方外观前原有一条小河,照片上还能看到石砌的河岸,现在方外观遗址前也能看到深约一米的河道,从照片上来看,河道在当时就已经干涸了。
海晏堂西面。海晏堂位于方外观以西,是西洋楼景区规模最大的建筑。它一反传统而正门朝西,正门外有多种精美繁复的装饰,安放有十二兽首的巨型喷水池,弯曲的楼梯和精雕细刻的栏杆,分置水池左右的西洋样式八角石鼎,还摆放了几尊太湖石。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楼前的水池里已经长满了杂草和树木,主楼门窗都已烧毁,通过上层的窗口能看到东边蓄水楼的屋顶。这个蓄水楼是整个西洋楼东部景区的总水源,除了海晏堂各大小喷泉,东边远瀛观、大水法的喷泉也由这里供水。海晏堂门前喷水池中的“大蚌壳”因为体积巨大,难以搬动,现在还在原处。台上两边连接水道的两块精美的石雕,现在放置在北京大学西门内。
海晏堂一角。这张照片上呈现的是海晏堂主楼西南角的两间,原为亭式屋顶,二层有平台。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内装饰最为精美的建筑,据前人考察,墙隙处俱嵌五色琉璃蕃花,抹浅粉红灰,其上顶覆孔雀绿色琉璃瓦。从照片上能看到门窗及栏杆上精美的雕刻以及墙上镶嵌的琉璃装饰,在墙垣的上方还能看到一些深色的屋瓦。在乾隆时绘制的西洋楼铜版画中,海晏堂主楼西南角外左右分别种有一棵松树和一棵不知种类的阔叶树。在这张照片的左侧我们能看到松树繁茂的枝叶,画面正中的这棵树在北京初冬的季节里展示着它苍劲的枝干——很可能在海晏堂初建成最壮观的时候,它就是那幅美景中的一个构成元素。
远瀛观南面。远瀛观建成于1783年,与南面的大水法、观水法可以算作一组景点,位于海晏堂以东,线法山以西。这张照片在大水法北侧的平台上向北拍摄,可见远瀛观正门和门上的钟形装饰,门内还能看到堆积的砖瓦残件。远瀛观原有高出钟形装饰约一倍的三层庑殿顶,上下两层覆五色琉璃圆光瓦,中间一层用金色鱼鳞瓦。加上外立面繁复的雕花及琉璃装饰,可以想象在它完好的时候,这幢建筑一定极其华丽。门外两根以高浮雕装饰的石柱上刻有蕃花和葡萄图案,雕刻精美,“深及三寸”,此种形式的石柱与西洋建筑中的柱子简洁的柱面相去甚远,倒是与传统的盘龙柱出如一辙,纹饰也很符合乾隆皇帝的审美。门外左右须弥座上原有一对西洋石狮,此时已不见踪迹。
大水法。“水法”即喷泉,“大水法”就是大喷泉,这是一座专为观赏喷泉建造的大型水景,主体是一座西式牌坊,即照片上看到的这座洛可可式门形建筑,实际上在它完好的时候,门内是一个石龛,上面有七级水盘,有水从顶上层层落下。牌坊紧靠在远瀛观台基之下,牌坊前面原本是一个大型喷水池,池中有铜鹿、铜狗、翻尾石鱼等各种动物形状的喷泉,不过此时喷水池已经完全被荒草掩埋,只能隐约看见大理石砌成的水池边缘。今天人们看到的大水法基本上还保留着它的主体结构,与照片上相比,除了顶上的装饰没有了,另外一个差别就是左边的石柱只剩下半截。
观水法的石屏风。观水法是皇帝观赏水景的座席,位于大水法南面。它是一个坐南朝北的平台,台上最初设有一个十分奢华的宝座,座后是五面石屏组成的弧形屏风,即照片上看到的这个建筑。这五面石屏上的图案与常见的屏风或墙面装饰很不相同,上面雕刻的既不是花鸟虫鱼,也不是传说故事,而是军旗甲胄,刀枪火炮。这张照片由石屏风东侧向西南方向拍摄,屏风前的宝座和铜鹤已不知去向,只有一个歪倒的底座。较远处可以看见西侧的钟形门。1910年前后,这五块石屏风连同另外两座石塔曾被园内太监盗卖时被贝勒载涛发现,喝止之后将屏风运往其朗润园。1920年燕京大学购买了朗润园,这七块石雕一直被丢弃在湖滨,到1987年才置回原位。
3D复原圆明园全景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是皇帝在园内举行朝会、接见外使的行政区域。功能类似故宫太和殿、保和殿,亦是皇帝驾崩后停灵之处。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正大光明殿建成于1725年(雍正三年)内檐高悬雍正御书“正大光明”四字匾。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远瀛观
远瀛观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远瀛观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远瀛观主体楼、大水法、观水法。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远瀛观
远瀛观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远瀛观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远瀛观主体楼、大水法、观水法。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观水法
南边朝北建有专供皇帝观赏喷泉用的宝座和石雕屏风,名曰观水法。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线法亭
线法亭位于大水法之东,在圆形土丘上建西式汉白玉八方亭。"线法"意指西洋透视法。此山曾是乾隆帝跑马登山处,俗称转马台。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万花阵
万花阵: 即迷宫,现已经重新复建。黄花阵花园门为西洋座钟形,黄铜雕刻花纹大门两扇。花园迷宫中央为石亭,内设西洋式座椅。每年中秋节皇帝坐在亭子里,宫女们手持黄色莲花灯从迷宫入口进去,谁先到达亭子,就可以得到赏赐,所以又称黄花阵。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万方安和
万方安和是以国家统一、天下太平为意境的一组景观, 位于圆明园中心景区后湖的西北侧。雍正时称“万字殿”,俗称万字房, 乾隆时称“万方安和”。主建筑位于湖中,外观为卍字形,共33间殿宇, 万字型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特例。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万方安和
万方安和是以国家统一、天下太平为意境的一组景观, 位于圆明园中心景区后湖的西北侧。雍正时称“万字殿”,俗称万字房, 乾隆时称“万方安和”。主建筑位于湖中,外观为卍字形,共33间殿宇, 万字型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特例。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蓬岛瑶台
蓬岛瑶台: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位于福海中央,为相连的三座湖心岛,仿神话中一海三山之意,水雾中的蓬岛瑶台如仙境一般。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牡丹台
牡丹台,就是后来圆明园四十景中的“镂月开云”。牡丹台位于后湖东岸,南临曲溪。殿为三间,殿前以文石为坡,种植牡丹数百本.康熙六十一年,康熙来圆明园的牡丹台观赏牡丹。主宰中国命运长达130余年的康雍乾三朝天子,在牡丹台会聚一堂,传为佳话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牡丹台
牡丹台,就是后来圆明园四十景中的“镂月开云”。牡丹台位于后湖东岸,南临曲溪。殿为三间,殿前以文石为坡,种植牡丹数百本.康熙六十一年,康熙来圆明园的牡丹台观赏牡丹。主宰中国命运长达130余年的康雍乾三朝天子,在牡丹台会聚一堂,传为佳话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九州清晏
九州清晏为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物群之一,部分建筑物为康熙年间所建。雍正初年,此部分景区成为帝王重要的寝宫区.历史上著名的西太后(慈禧)为“懿嫔”时居住在此。九州清晏位于圆明园九州地区的中轴线上,此处是“上元三宴”之首宴的地方。此处也是各地衙门,向皇帝呈览贡品、物件、画册的地方。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九州清晏
九州清晏为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物群之一,部分建筑物为康熙年间所建。雍正初年,此部分景区成为帝王重要的寝宫区.历史上著名的西太后(慈禧)为“懿嫔”时居住在此。九州清晏位于圆明园九州地区的中轴线上,此处是“上元三宴”之首宴的地方。此处也是各地衙门,向皇帝呈览贡品、物件、画册的地方。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鸿慈永诂
鸿慈永诂,亦称安佑宫,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月地云居西北,为清帝御苑的皇家祖祠,主要供奉御容画像,是一处大型的寺庙园林,占地6.5万平方米,筑面积3600平方米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海晏堂
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海晏堂
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方外观
方外观,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为三开间用刻有回纹图案的大理石贴面的欧式小宫殿.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方外观”为一座清真寺,据说此楼曾是乾隆帝维族爱妃(容妃,俗称香妃)作礼拜的地方,方外观西南桥外有一座西式八角亭。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方外观
方外观,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为三开间用刻有回纹图案的大理石贴面的欧式小宫殿.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方外观”为一座清真寺,据说此楼曾是乾隆帝维族爱妃(容妃,俗称香妃)作礼拜的地方,方外观西南桥外有一座西式八角亭。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在福海东北岸湾内,1740年(乾隆五年)建成是圆明园中最为美丽的建筑。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建筑宏伟辉煌,是一处仙山琼阁般得著名景观,主题阁楼实为一座寺庙建筑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澹泊宁静
澹泊宁静俗称田字房,又名淡泊清净。此景雍正5年1727年已建成。这座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澹泊宁静
澹泊宁静俗称田字房,又名淡泊清净。此景雍正5年1727年已建成。这座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在福海南岸,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有纳翠楼、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石舫。雍正时期曾在此处开炉炼丹,乾隆(1736-1795年在位)、嘉庆(1796-1820年在位)二帝常在此园居住。现今遗址处还留有石舫的基座
如果你喜欢此日志,请点击下面的“推荐”,
让大家分享,也算是对乘成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