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7-0503山西游(三)应县木塔
2012-4-18 9:56:20
访问量:2892148
地陪史导在车上大力推荐了应悬木塔,加这个行程每人40元,出乎意料地,全车人都同意去,成行了!此时心中大喜,意外啊,没想到不敢想的东西居然到手了。
到了应县,大街上是常见的仿古建筑,透过牌坊看过去,正是那端端正正的大大方方的,有点儿像六和塔外形的,矗立了955年的,现存世界上最高的全木结构建筑----应县木塔!
(以下塔的文字资料取于网络。图片为自己随拍。)
应县木塔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俗称,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高66.7米,外观五层,底层为重檐,加绕一圈围廊,底径30.3米,为我国最具价值的多层木结构古建筑,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古老、结构最复杂、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遗产,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塔身呈八角形,分五层六檐(因各层间又夹设暗层,故实为九层),底层直径为三十米,全塔重约5300余吨,总高度为67.31米,木构件约10万块、3000余立方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构建筑。全塔逐层立柱,斗拱庞杂,近60种斗拱相互交错,集我国古代建筑斗拱之大成,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高度最高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塔,被誉为“中国现存的辽代建筑中形体最宏伟的杰作”。在世界现存古木建筑中,形体如此高大、年代如此久远的古木塔已是孤例。1961年国务院公布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透过牌坊看木塔
应县木塔结构实为九层,其中有四个结构层为平坐层,也称为“暗层”,夹在各明层之间,是一个中空的双层环状结构。在平坐层内柱子之间和内、外角柱之间架设不同方向的斜撑,形成桁架结构(TRUSS),有如一层刚性加强层,有效地增强了木塔整体结构的强度。中空的部分增加了明层的净空高度,以便安置较高大佛像。其余五层为明层,每层都供奉佛像,除首层供奉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高达11米外,其上四层佛像尺度相对较小。全塔共使用400余攒不同类型的斗拱,平面则采取内、外两圈八边形立柱,内圈主柱8根,外圈主柱24根,形成内外双层套筒式的平面结构。内柱环绕的空间是佛堂,内外柱之间的空间称为外槽,是供朝拜礼佛活动的通道,称为外槽。外槽外面是各层出挑的平坐,外槽内由扶梯可供上下。
连接首层和二层的楼梯,梯级很高,据说是适应当时少数上下马的习惯。
佛宫寺应县木塔结构构件数量众多,为中国现存古建筑木结构之最。主要构件包括柱子658根(主柱312跟,直径560mm~640mm;辅柱346根),阑额及普拍枋共有304根,梁栿248榀(截面尺寸为460mmx430mm),铺作层枋子4800个(截面尺寸约为255mmx170mm),栌斗424个,散斗大约9000个,上述结构构件数量合计约15434件(根),体积达2200立方米,木材重约1300多吨。由其用料量可知,木塔的实际体积很大,但由于每层都设置向外挑出的平坐与走廊,以及层层飞翘的塔檐,因而没有笨重的感觉。凹进的斗拱与凸出的平坐、瓦当等物件,在阳光照耀下形成明暗对比,更增加了韵律上的情趣。
木塔的建筑风格,和我们所见的一般的塔不同,它很少彩绘雕饰。一根根粗重的塔柱,都是用松树原木垒成的,古朴无华,却很雄浑苍劲。宏大的斗拱,宽阔的回廊,凌霄的塔尖,气势磅礴。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县木塔是世界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人类文化的精品,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均无与伦比。
从两层远眺其中一个方向。
从两层远眺其中一个方向。
从两层远眺其中一个方向。
木塔的牌匾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应县木塔的牌匾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尤其是悬于塔上和门牌楼的53面珍贵牌匾,以浓烈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唐末、五代、宋、辽、元、明、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民俗等浓缩在一起,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匾多为明清时的作品,仅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便有20余面匾额问世,这不仅反映出“康乾盛世”一派繁荣的社会景象,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留名题记之风相当盛行。
在这些牌匾中,有两面是明朝皇帝登临木塔时的亲笔题字:一面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征途经应县木塔时,亲笔题的“峻极神功”四字,现悬于第三层南面外檐。另一面是明武宗朱厚照为庆祝应州之捷,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登塔宴赏功臣时所题“天下奇观”四字。该匾长3·29米,宽1·28米,白底墨字,悬于第四层外檐南。
现存匾额中,文物价值最高的当属悬于第三层外檐南的“释迦塔”木匾。该匾呈长方形,长2·65米,横书的匾首长2·38米,宽0·43米,匾正中竖刻“释迦塔”三个双钩黑字,颜体楷书,端庄厚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据史书记载,这三个字为金代书法名家所书,至今已有804年的历史。
木塔的正面。
二层的四块牌匾之一
二层的四块牌匾之一
二层的四块牌匾之一
二层的四块牌匾之一
迄今为止,举世闻名的山西应县木塔已经在晋北大地矗立了近1000年。它宏大壮观且结构精巧,比例适当,既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又是世界建筑史上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典范,是世界上现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构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然而,在近千年的沧桑变迁中,木塔饱受风雨侵蚀、战火袭击、台风摇撼、地震颠簸……加之负荷承重与材质老化,部分构件损伤严重,有的坐斗压裂,有的木柱劈裂、压缩,有的梁枋弯折、移位,致使木塔产生严重歪斜变形。权威的勘察报告称:“木塔已处于构架体系破坏、多种病害缠身、险情不断发展、潜伏塌陷可能的危险状态。”
塔外观还算正常,但上到二层就不能再上了,原因是二层已部分倾斜严重,这张用24mm广角拍摄,对比中间的白牌的杆子,能明显看出实在是歪得历害。塔外观还算漂亮,内部实在是有种年久失修的感觉,据了解,十几年了维修方案还未能确定下来,哪天突然倒下,实在是令人遗憾。在两层,转了好多圈,心酸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
木塔“病”从何来? ----地震的威胁
据史书记载,木塔建成200多年(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7次,仍巍然不动。明代万历年间,这里发生过一次六点五级的大地震,周围民房坍塌殆尽,惟有这木塔幸免于难。
1991年3月26日山西大同、阳高发生5.8级中强地震。有关部门对距震中70余公里的应县木塔受害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应县木塔底层外槽外墙皮多处出现裂缝,最严重的裂缝高约2公尺、缝宽达3厘米。第二层西侧、西北底面也有部分损害。塔的附属建筑亦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东西配殿仰尘木骨架局部开裂,东西配殿前后檐明间各柱之包砖墙内部墙皮均出现裂缝。塔前钟楼整体向北倾斜。据地震目击者介绍,地震发生时塔身曾经剧烈晃动。
----狂风的袭击
2001年7月,应县木塔连续几日遭受八级大风袭击,塔前大树被连根拔起,木塔再一次面临“生死”考验。庆幸的是未有致命损伤。
当时,山西应县一带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据木塔工作人员讲,连日来整个塔院黄蒙蒙的,能见度10米左右,当地气象部门测定,风力达8级以上。几场大风过后,工作人员发现木塔东边的一棵大槐树被连根拔起,带起一个大土包。木塔西边稍低一点的大槐树虽未拔起根,但也发生30度左右的倾斜。据木塔前街居住多年的老人讲,这两棵大槐是解放初期栽植的,已有50多年的历史。现测得树高约10米,根部直径50厘米。另外,当时工作人员在现场拣得从塔上刮下来的长10厘米、宽12厘米的一块檐板和破碎的檐瓦。山西省部分文物专家赶赴现场考察后指出,这场罕见的狂风,虽然刮下了木塔上一块腐朽了的檐板和风化了的檐瓦,但木塔内部没有造成根本损害。
————战火的考验
在历史上,应县位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互相争夺的“拉锯”地带,因而经常受到战争的威胁。木塔虽然在近千年的无数次战火中保存了下来,但也留下了明显的战争烙印,并遭受了严重创伤。例如,木塔三层就曾遭炮弹袭击,柱头枋撕裂,柱脚榫断裂。应县解放战时,国民党军队曾以木塔为碉堡,负隅顽抗,解放军为保护这珍贵的历史文物,未用炮火攻塔,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来就将烈士们安葬在塔旁。
上下方向的中间靠柱子旁,(大致在右上黄金分割点位置),象花生状的洞,就是给炮弹击中的痕迹。(用鱼眼镜头拍摄,变形较严重)
----“人祸”的危害
近年来,文物保护专家们多次呼吁不要再登山西应县木塔了,90年代,国家文物局就已下达禁止登塔的通知,但当地有关部门为了增加旅游收入,木塔仍然对外开放,仅2001年“五一”期间木塔的登临者就达9500人次之多。对此,专家们深感忧虑,我国著名文物专家柴泽俊说,木塔目前一次最多只能承受20人登塔,如果游客再多,特别是当游客都集中在塔内正面平座上时产生的偏倚荷载会使榫卯位移加剧,容易造成新的隐患。
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晋北地区的整体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森林的乱砍滥伐,地下水的过度抽用,以及地下煤炭的过度开采,各种工业污染等都导致了木塔周边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木塔自身的防御能力,从而使木塔在地震、狂风等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加脆弱。
历代维修完后,会在梁底做记录。(用鱼眼镜头拍摄,变形较严重)
塔的背面。
木塔背面小西天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