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
2020年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会上
传来喜讯
宜兴市以优异的成绩
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宜兴地处太湖西岸、苏浙皖三省交界,面积1996.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8万,综合实力位居县域经济100强第七,素有“阳羡山水甲江南”的美誉,“中国陶都”“教授之乡”“书画之乡”声名远播。
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4A级旅游景区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各级星级乡村旅游点200余家,省自驾游基地3个、省工业旅游点2个。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荣誉。2019年旅游接待数达296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1.4亿元,分别比创建前增长33.75%和29.38%。

宜兴市2016年11月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自创建以来,我市突破瓶颈,干在实处,以“中国陶都,陶醉中国”为品牌,紧扣“深耕生态文旅融合,创造陶式美好生活”这一主线,固化生态优势,优化旅游供给,强化旅游治理,活化旅游营销,构建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文旅相依、产业互融的“金镶玉”发展路径,探索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宜兴样本”。
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目标和要求,我市质效并举完成“规定工作”,因地制宜探索“自选动作”,致力以更多创新亮点提升水平、创造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创新工作:
立足加强高位推动,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及安全生产文化旅游专委会。设立副处级建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副科级建制20人参公编制的旅游监察大队、事业单位旅游信息中心。组建总资产200亿的城建文旅集团,推动资源整合、体制理顺。建立旅游项目专家预评审、年度专家暗访等制度,组建涵盖全市涉旅企业“18”旅游协会,提升专业监管、行业自律水平。
出台23项集成政策,建立重大旅游项目主要领导带头招引、挂钩服务及全程代办等制度,三年引进亿元以上旅游重大项目22只、总投资662亿元。争取省公安厅试点,为乡村民宿颁发特种行业许可证315张,有效解决民宿发展合法性问题。推出“重大项目供给一批、乡村旅游租赁一批、矿坑修复改造一批、产业转型腾挪一批、环境治理整治一批”的旅游用地“五个一批”工程,新增旅游项目建设用地3434亩,占国家下达新增指标的54.7%。


提出“两区同创”,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于2018年成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立足陶、竹、洞、茶、禅、紫砂、名人等多元文化,推动各镇发展城乡融合、各具特色、和而不同的旅游业态,镇级各有旅游主题和特色节庆,获评“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镇群”,形成产业融合、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创新全域旅游格局。金家村空置民宅整体开发精品民宿模式,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加大投入,创建三年来旅游公共配套等投入财政资金124.5亿元。创新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市镇村三级全域旅游服务网络,引进神州租车等市场化配套企业,形成政企协同的旅游公共服务运营体系。旅游大数据分析得到创新应用,智慧旅游工程两次获评“省智慧旅游示范项目”。
投资30亿元新改建9条旅游公路、打通两处隧道,累计100余公里,推出免费旅游直通车,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以旅游化引领绿色发展、产业转型,投入28.4亿元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844项,关停化工生产企业286家,水质优Ⅲ比例、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较2016年分别提升41.5、25.7个百分点,到深氧界深呼吸已成为金字招牌;融入太湖治理理念、总投资200亿元的大拈花湾项目成功落户,华东百畅残山剩水改造生态天堂纪录片登上央视,结合沿太湖畜禽水产养殖整治打造莲花荡田园综合体项目入选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彰显环境保护创新。
投入21亿元完成3324个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创新出台集体经营性用地管理、农家乐星级标准等政策,探索“镇村抱团”“土地经营入股”等模式,同步夯实乡村振兴和旅游振兴基础,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较2012年实现翻番,其中旅游镇村超3.7万元。杨巷大米种植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典范、洑西村“龙头企业 合作社 村级协会”乡村旅游联合体模式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美栖村基地孵化模式等一批乡村旅游发展亮点模式涌现。


确立并持续打造“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口号,推出“茶禅四月到宜兴”和“金秋十月醉陶都”两大旅游季。依托地方特色风物与文化,多层次开展海内外展会营销、高铁营销、名人营销等方式,推动宜兴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坚持举办陶文化节、素博会等重大文旅节庆活动,其中陶文化节荣获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优秀节事奖”




前不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杨志纯厅长一行来到宜兴,就我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旅游项目、现场观看非遗展演、走进文旅企业深入了解行业复工复产情况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杨志纯对我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①养生更要养心,项目要有人气,必须有文化作支撑。
②要营造公共文化休憩空间,打造多样“小剧场”,通过非遗等精品展演激活“夜经济”。
③要对接企业团建、行业培训、企事业单位疗休养等多种市场,探索“淡季不淡”新路径。
杨志纯还十分关切民宿出租率、用工以及证照管理情况,对我市在发展乡村民宿业上勇于探索,实行包容性管理、颁发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做法表示肯定,希望我市总结经验,为全省立法调研提供参考。


秀美的山水
明净的天空
清新的空气
宜居的生态
宜兴的美,宜兴的好
几天几夜也展示不完~
让我们一起开启全域旅游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转载自: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