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河在《水经注》中称浭水。史料记载,宋徽宗被金人所俘,就住在丰润城西10余里浭水之畔的沙岩寺。徽宗见浭水西流似有“还乡”之意,而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却被掳至此,行将北出塞外,不禁潸然泪下,悲痛欲绝。嗣后,有人追忆此事,赋诗《宋徽宗过思乡桥》,曰:“沙岩寺里树苍苍,塔势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浭水自还乡。看花古驿愁春雨,驻马危桥泣晓霜。五国城中寒月白,魂归艮岳总荒凉。”浭水也因此得名还乡河。丰润区左家坞西北的陈宫山,东邻还乡河,西接黄土岭,峰高壁险,山型奇异,其中观鸡寺(今已毁,遗址尚存)所在之峰鬼斧神工,从南麓望去如金鸡独立,观鸡山之名即由此来。观鸡山上,始建于辽代的观鸡寺(已毁,遗址尚存)殿宇巍峨壮丽,历代文人墨客多来此赏游,留下许多赞美诗篇。此诗写出了观鸡山寺环境的安谧与恬静,也反映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位于古冶区王辇庄乡任庄子村西北的多宝佛塔是一座八角七层的仿木构密檐实心砖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是一座幸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密檐式古建筑,是市级重点保护文物。该塔坐北向南,为仿木构密檐实心砖石塔,通高13米,整体八角七层,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多宝佛塔北面是白云山,因雨后常有白云围绕而得名,又称自来峰,旧时“夹路长松,四周青嶂”。知州吴士鸿游览此山时,曾写诗赞道:
唐山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渤海之滨,包括菩提岛、月岛和祥云岛。唐山国际旅游岛拥有绵长的海岸景观线,优质地热温泉,海泥资源,野生树种遍布全岛。
菩提岛原名石臼坨,又名十九坨。据《乐亭县志》记载:因岛中间凹四周凸,形似石臼,故称石臼坨;“十九坨”,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驻跸十九日,故而又名“十九坨”。后因岛上广植菩提树,因此2000年更名为菩提岛。
菩提岛,是国家AAAA级景区。岛上自然植被覆盖率高达98%以上,为华北第一大生态岛。岛上有各种植物260多种,鸟类408种,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国际观鸟基地”“孤悬于海上的天然动植物园”。
春夏秋季,奇花异草,鸟唱蝉鸣,置身其间,深有返璞归真之感。岛上有菩提树2600余棵,北方绝无仅有,为菩提岛胜景。此外,在菩提岛还可以看三日同辉、海滩蟹舞、赶海望潮、鸥鸟嬉海等自然景观。
菩提岛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名胜和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而著称于世。石臼坨(菩提岛)历史悠久,名胜很多,唐朝以来的题咏,明清以来的古刹,可以说是佛迹累累,文人墨客唱和不绝。清末永平府知府游智开有《游石臼坨诗》四首,其中第三首这样写道:渤海岸边的蚕沙口,曾有一座天妃宫,其建筑规模是沿海少见的古建筑群,殿堂巍峨,蔚为壮观。天妃宫,又称天后宫、娘娘庙,在闽、粤、港、台地区亦称之为妈祖庙。妈祖在传说中渔民的保护神。在北方,天妃宫很少见,京津河北一带,唯有天津直沽天妃宫和蚕沙口天妃宫知名。蚕沙口天妃宫庙会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马祖神诞)。平日里当地渔民,南来船客,四邻百姓,香火不断。到了庙会,更是空前繁华。
蚕沙古戏楼坐落在蚕沙口村西的泝河入海口岸。登此楼可望滔滔渤海,故又曾称之为“望海楼”。几百年间,它曾以宏伟壮观,建造奇谲,历史悠久,蜚声遐迩,驰名关内外。
清代咸丰年间曾任皇家诸王爷教师、官拜皇宫八旗汉学教习的张灿,曾在他的《蚕沙口诗》中赞蚕沙古戏楼云:
清朝滦州知州顾学潮作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正月二十三日的《开平夜雪》诗云:
诗中除了描写自然现象外,还反映出200多年前,冬小麦就是开平地域的农作物。虽然下了春雪,但对冬小麦只有好处,并不妨碍生长。“男耕女不蚕”一句道出了当时开平地域农民中男人以耕作为主,而妇女并不养蚕。经考证历史上开平农村就没有养蚕的习惯。署名师范的《开平道中》诗云:
诗将当时开平的风貌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首诗原载1810年版《滦州志》,作者的身世和成诗的年代均无记载。但从诗的写景和意境来分析,应写于明朝万历末年。那个时期是开平历史上最好的年代。而到了明天启和崇祯年间,开平地域连年大旱,并多次遭到清兵的入侵和袭劫,使开平城内外满目疮痍,十分荒凉,失去了“黄登岁晚千仓粟”的景象。大城山松柏蓊郁,芳草萋迷,暖泉处处,流水潺潺,风景优美,因此,曾吸引着骚人墨客来山游赏,题诗吟咏山景。钱塘诗人卓金吾在《唐山诗》中写道:“孤峰秀耸陡河边,松带虬形柳带烟,红透夕阳横石壁,翠连芳草泻山泉。……”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偏凉虚阁为滦州八景之一。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高宗东巡至此,写诗赞叹说“偏凉汀畔水,待我再凭留”。从此声名远播。
“偏凉虚阁”一景留下了诗文数十篇,其中滦州才子葛桂的“回文诗”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