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萤火蒲间照
槐荫曲径远
蝉鸣折桂今
蛙鼓不夜天
诗咏荷香处
人醉星桥前
一夜小雅梦
胜做百日仙

地理学上讲: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水位通常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着的土地。在国际上称湿地是沙尘暴的克星,是“地球之肾”。是大自然最原始最本质的本色,是人类生存最辽阔的空间。南大港湿地的形成,具备着三个条件:真正的水面在6米以下,有沼泽地,适宜乌类及其他动物的生存,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形成了独特的食物链。南大港湿地分为缓冲区,实验区和核心区。缓冲区也就是湿地外围区,设有隔离沟渠,为湿地蓄水、保水、保持湿地水循环的良好运行。渠岸上槐香柳绿,蝶飞蜂舞,初览湿地风貌;实验区在缓冲区与核心区之间,故名思义对湿地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供人考察;核心区,是湿地的中心区域,平时人们是不能踏入的,只能登岸远眺,蓝天白云,一望无际,万顷芦苇,碧波荡漾,鸟鸣鱼跃,气象万千。丹顶鹤、白天鹅、苍鹭、鸳鸯、鸿雁、水鸭……各种水鸟不下200 种。草鱼、鲫鱼、鲢鱼、鲤鱼、锦鲤......多达数十种,天生自然,原本世界。湿地每年可生产芦苇2000 多万公斤,每年到了收获季节,运芦苇的车辆排着队绵延十几公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长城,这些芦苇用来作建筑材料,打带箱,织芦帘儿。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原文化部长王蒙来湿地游览,荡舟湿地。如入人间仙境,诗曰:“水青苇深碧云天,渔棼悠扬荡小船,不是鸣雁鸣信礼,领作种梦醉仙山。”从上午九点一直玩到夜晚九点还恋恋不肯回归,日夜荡舟,鸣诗高歌,手舞足蹈,小船承不住无限的欢乐,船倾人翻,掉在雁窝儿里,欢快的浪潮,打湿了眼睛。有一首小诗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风情日明秋夜好,轻舟追鱼荡逍遥。
几曲小令情不尽,难载欢欣坠雁巢。
(摘自《田松林选集》 部分删减)
田松林,1937年出生,男,汉族,原籍南大港扣村。笔名芦雁、芦风、蒲堂居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沧州作家协会老作家工作委员会主任。沧州文学院名誉院长、沧州国学院常务院长、《秋实》杂志主编。1959年参加工作任教。1974年后先后任宣传部干事、文化馆、党史办、宣传部领导干部。1984年调入沧州市《无名文学》编辑部,曾任主编等职。
作品散见于《河北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等报刊。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黑船》、《老洼》,散文集《梦的衣裳》,笔记体小说《蒲堂闲墨》,电视剧《又是十七个年头》、《乡间传奇》,民间文学《小寡妇哭坟》,诗集《蒲堂诗影》,国学著述《弟子规解读》、《孟子民本浅译》、《“五伦”漫谈》等。作品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被誉为“大洼文学”。作品多次获奖。荣获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小说月报》第七届“百花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