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年话非遗——动听泥咕咕
2023-1-31 9:22:18 来源:自驾车旅游联盟网
访问量:603064
浚县泥咕咕研究院院长、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王红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地区原始鸟崇拜而形成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始于远古,兴于隋唐,享有“泥塑活化石”的美誉。造型古朴、夸张别致的“泥咕咕”彰显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2006年5月20日,泥咕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浚县泥咕咕多件作品被中国文化部、外交部、商务部作为国礼赠送给驻华大使和国际友人。春节期间,人们把玩“泥咕咕”,以求趋吉辟邪,吉祥如意。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泥咕咕”的由来。
王红瑞:泥咕咕俗称“耍货”,是浚县民间尾部有孔、可以吹响的用黄胶泥做的小玩具的俗称,又叫做“咕咕鸡儿”、“叫叫虫儿”,只有在我们当地浚县正月古庙会上才能见到。因为尾部有一大一小两个小孔,玩耍的时候能吹出"咕咕"的声音,所以当地老百姓形象地把这些小玩意儿称之为"泥咕咕"。

记者:浚县“泥咕咕”都有哪些种类呢?
王红瑞:浚县泥咕咕可以划分为飞禽、动物、人物、民俗风情四大类,各种题材的作品都独具特色。最古老、最传统的泥咕咕当属“咕咕鸟”,也叫燕子,燕子在老百姓心中有以下寓意:一,象征吉利;二,代表平安;三,代表勤劳;四,代表家和。因此呢,为古人所青睐,在泥咕咕的作品中占比最多。

记者:描述一下“泥咕咕”吹出来的声音。
王红瑞:泥咕咕最大的尺寸有一米多,最小的不过几厘米,吹起来的声音也各不相同。大的泥咕咕吹起来犹如古代战争时候的号角声音,小的则清脆如口哨一般,很受群众欢迎,也是浚县春节庙会上最抢手的小工艺品。

记者:给大家介绍一下“泥咕咕”的制作流程吧。
王红瑞:浚县黄河故道沉积了千年的黄胶泥,成就了泥咕咕。这些黄泥经过晒土、筛土、和水,再反复捶打,直到不粘手才可以使用。随后在老艺人手里经过捏制、晾晒、烧制、彩绘等步骤,形态夸张、造型生动的泥咕咕才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制作泥咕咕,还需要专业的制作工具。以咕咕鸟为例,老艺人们要依次备好一头尖一头圆的竹签,用于塑形和扎孔;圆珠笔笔筒,用于塑造咕咕鸟的眼睛;黑、白、红、黄、绿等五种颜料和毛笔数支,用于彩绘。万事俱备后才能进入正式的制作工序。

记者:如何做好浚县“泥咕咕”的传承与发展?
王红瑞: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传承模式,和国内的一些博物馆、设计师联合创作新的文创产品,与各大院校合作授课,让泥咕咕进入高等学府。近年来,我们先后培训了民间艺人数百人次,接待大学生实地考察、学习、调研数万人,为浚县泥咕咕的传承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