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平帝刘衍,西汉共有11个皇 帝。除文帝刘恒葬在西安以东霸陵原,宣帝刘询葬西 安东南杜陵原外,其余9个皇帝都埋葬在西安以“地高土厚”的咸阳原上。沿陇海铁路线向北眺望,座座帝陵、后陵就象一个个巍峨突兀的金字塔,历尽千年沧桑,依然默默无语地矗立在渭河北岸,构成一幅苍凉雄壮、深 汉武帝茂陵 朱雀纹空心砖玄武纹空心砖 沉凝重的画面。形状高大的封土冢,皇帝与皇后合葬,但“同茔不同穴”,故每座帝陵就由皇帝和皇后两个墓冢组成。绝大多数帝陵附近,还分布有数量 不等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陪葬墓,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如汉高祖刘邦长陵就有陪葬墓达70余座。 汉初著名的文臣武将肖何、曹 参、周勃、王陵、张耳等皆附葬于长陵。本世纪60至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长陵东部杨家湾村北的陪葬坑中。发掘出土了30OO余件陶质兵马诵及大量其它文物。分析为汉代名将周勃或周亚夫父子之墓。一个大将军的墓葬尚有如此规模,不难想象,帝陵中的陪葬物。必定更为壮观。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的陵墓,它是咸阳原上西汉9座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在今咸阳市秦都区肖家村乡张家湾村。刘启乃文帝和窦皇后之子,在位约15年。他继承其父的政策,遵奉“黄老之术”,重本抑未,与民生息,从而开创了西汉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公元前141年景帝死,葬阳陵,其后14年,王皇后死,合葬阳陵。两墓均为覆斗状,底部近方形。帝陵封土高31米,后陵高约25米。陵四周各辟一门并有门厥建筑。199O年,为配合当地高速公路建设,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带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在陵园南区发现一组大型从葬坑,计有俑坑24个,占地面积达96OOO平方米。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在110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已出土彩绘陶俑6OO多件,各类文物4OOO余件。根据已有资料推测,阳陵一带从葬坑中的陶俑埋藏至少在万件以上。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数字。 ,,阳陵从葬坑中出土的汉俑群,内容十分庞杂,故难以用“兵马俑”三字一言蔽之。这些俑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胳膊为木质,安装在陶俑身上;二是其衣饰既非雕刻,也非彩绘, 而是穿着织物制成的衣服。由于木质和织物年久腐朽,呈现在今人面前的陶俑,就成为裸体无臂的形象。一个个肌肤呈橙红色,胸肌微微隆起,腹肌平滑稍收,肚脐和阳具毕备,与通常所见到的秦汉 陶俑大异其趣,耐人寻味,被认为是考古发现最早的裸体俑群,具有特殊的研究与艺术价值。
![]()
在西汉11座帝陵中,论规模之大,当推武帝茂陵为首。茂陵位于整个西汉帝陵区的最西边,在今兴平县南位乡。史书记载,该陵营建工 程。前后延续53年。由于汉武帝刘彻在位时间很长,每年不断增添新的陪葬品,以致于到武帝驾崩前,墓内各种奇珍异宝等随葬器物之多,已无法容纳。也许是出于对汉武帝刘彻生前丰功伟绩的推崇,茂陵封土冢高达46. 5米, 远较其它西汉帝陵都高。历年来,在茂陵陵园内先后发现并出土重要文物数百余件。其中鎏金铜马、青玉铺首、铜犀尊。鎏金银竹节熏炉等举世罕见,价值连城。茂陵周围有卫青,霍去病,霍光等陪葬墓2O余座。现今在霍去病墓前建有茂陵博物馆。该馆因收藏陈列有原霍去病墓前一批大型汉代石雕而遐迩闻名。这批石雕作品共发现16件,其创作年代具今已有2000余年。有石人、石马、卧牛、伏虎、马踏 匈奴、怪兽食羊等到,多借助天然巨石,随形就势,稍加雕凿而成。不仅题材多样式,形象生动,而且手法简练,造型浑厚遒劲,粗犷古拙,集中体现汉代深沉雄大的时代风格,堪称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优秀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