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济南市旅游局已于去年10月份提前进入“高铁时间”,该局在对武广高铁、沪宁高铁等高铁线运营和旅游市场开发等问题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铁游发展经验,酝酿、并逐步推出了系列应对措施。昨天,在山东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大会上,记者就济南发展高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采访了济南市旅游局局长王铁志。
【编者按】
再有百余天,济南就将进入全新的“高铁时代”,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据预测,2012年至2020年,济南西站高铁客流量平均每年将达到2150万人次,是目前济南动车客流量的7倍以上。
巨大的人流也必然带来巨大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些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济南现有的经济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抓住高铁商机,不仅关系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发展,更关系济南这座城市的未来。
【谈机遇】济南旅游将实现三大变化
变化一:由“中转站”迈向“终点站”
记者:长期以来,济南被业界称为旅游“中转站”,很多中远程旅游团往往在济南呆上半天,看看趵突泉、泉城广场就匆匆赶往泰山、曲阜或海滨城市了,不是作为目的地的旅游“终点站”,“留不住客”也因此成为济南旅游的心病。您认为,高铁的开通能否扭转这一局面?
王铁志:济南“留不住客”,一方面是由于济南旅游的吸引力不足,缺少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另一方面也受到交通时间成本的制约。
近两年,济南以举办全运会、园博会为契机,狠抓城市建设和环境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明湖新区、护城河通航工程等一批旅游大项目相继建成开放,泉城旅游吸引力显著增强,旅游“中转站”的局面得以改观,但距离我们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即将于今年6月份正式开通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设计年输送旅客1.6亿人次,沿途共有24个站点,济南是其中5个始发、终到站之一。根据铁道部年初拟定的京沪高铁开行计划,每天将有84对列车在济南始发或经停,平均每8.5分钟就有一趟高速列车在济南停靠。济南位于北京和上海的中间,区位优势明显,而至北京1.5小时、至上海2.5小时的交通时间成本拉近了济南与两大城市的空间距离,同城化效应使“工作在京沪,周末休闲到济南”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商务客流转为游客到济南中转旅游的比例会大大增加。快捷的高铁使长途游变为短途游,为济南打造“快旅慢游”式的二日或三日深度体验游产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上京沪高铁可能带来的大量中高端客流,济南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实现由旅游“中转站”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变化二: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型
记者:高铁开通后,对济南现有的旅游业态带来何种冲击?
王铁志:高铁将带来产品结构的变化,催生旅游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京沪高铁开通后,济南市的主要客源来自京津和长三角地区,这两大客源地旅游业态发展先进,游客经济基础好、消费能力强,偏好高品质、个性化、深度体验型的休闲旅游产品。
而这两年济南在休闲旅游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明湖新区免费开放、护城河游船全线通航、《粉墨》和明湖居演出推向市场、鲁菜馆开始复兴、农家乐有声有色……各类休闲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但还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实现集聚,没有转换成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高铁开通后,将加快济南市由观光游向休闲游的发展。
变化三:京沪有望成济南入境客源“门户”
记者:在客源市场开发方面,高铁会给济南旅游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王铁志:入境旅游是济南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国际航线数量少、密度小是客观上的制约因素。北京、上海是我国入境旅游的两大门户,在2010年,北京市接待入境游客490万人次,上海市接待入境游客达733万人次。借助这两大入境门户,济南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利用京沪高铁开通后,济南与北京、上海的“同城化”优势,承接京沪两大入境旅游门户的“游客溢出效应”,吸引北京和上海的入境游客来济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