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挑战】力避成高铁“过境地”
济南可能会面临“有团无房”、“有团无导”现象
记者:目前,济南市的旅游接待能力能否满足高铁巨大客流量的需求?
王铁志:高铁游客的激增对济南的城市建设和接待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仅以酒店业为例,目前济南市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共6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8家、三星级39家),可提供约15000张床位(其中:五星级1500张、四星级6100张、三星级7400张),在“动车时代”,这种比例配备良好。而“高铁时代”到来后,节假日的客流量将比“动车时代”增长7倍,目前的床位数显然无法与之匹配。
另外,导游也面临很大的缺口。由于济南市旅行社大多以组团业务为主,地接导游相对缺乏,高峰期的缺口显而易见。武广高铁开通后,武汉就出现了“有团无房”、“有团无导”的现象,与武汉相比,我们高星级酒店和导游的缺口更大。另外,高铁开通后大量游客的涌入还会令我市原本就比较拥堵的交通雪上加霜。
要力避成为高铁“过境地”
记者:您谈到过高铁的“虹吸效应”和“过道效应”,这点怎么理解?
王铁志:高铁对沿线城市会产生负面的“虹吸效应”和“过道效应”,便捷的高铁可以让游客来得快,也能让游客走得容易,一个城市没有好的旅游产品,不但带不来游客,反而会客源流失。从这个意义上讲,高铁的开通,最大的受益方在两端,而位于京沪高铁中段的济南,既有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虹吸效应和过道效应的影响。能否留住游客从根本上取决于旅游的吸引力,由于济南没有5A级景区、城市中央休闲区,所以与沿线其他城市争夺旅游客源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并面临“快旅时代”成为过境地的潜在危险。
【谈应对】着力解决酒店和导游缺口大问题
“高铁时代”需要造势
记者:济南的旅游行业对“高铁时代”的整体认知度如何?
王铁志:目前,无论是我们旅游行业内部,还是社会各界对高铁旅游带来的巨大影响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的问题。
这方面,我认为可以通过组织高铁经济(旅游)论坛、召开业内专家座谈会、在媒体上开展高铁旅游大讨论等形式,营造全社会关注高铁旅游、参与高铁旅游、体验高铁旅游的浓厚氛围。另外,还可以借鉴湖北省旅游部门在广东开展“湖北十大主题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的办法,在客源地市场开展旅游线路评选活动,问计于民,互联互动,评选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前预热市场。
游客可在10分钟内实现“零换乘”
记者:针对高铁的配套服务方面,济南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铁志: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良好的可进入性是实现旅游市场价值的前提条件。游客乘高铁到济南后,首先要解决交通换乘问题。目前,济南西站站房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轨道交通预留等各项配套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为满足配套交通,实现“零换乘”,主站房东侧将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综合公交枢纽、出租车通道及专用停车场,这些配套交通距离主站房的步行路程基本都控制在10分钟之内,较好地实现了“零换乘”。
为实现对高铁游客的良性聚集和有效分流,山东交运集团投资近3亿元(不包括土地资金)在西客站站房东侧建设了15万平方米,集旅客出行、旅游集散、配套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客运枢纽,设计年旅客发送量可达1100万人次。客运枢纽主站房分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其中,在地上三层设计建设了约1.2万平方米的大型旅游集散中心,有20多个车位的独立发车区域,由山东交运旅游集团负责运营,可为各地游客提供到站后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另外,主站房内还建设了餐饮、购物等配套商业设施,可以更好地服务游客。
高铁产品:专门研发,专项营销
记者:目前济南在高铁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有哪些设想?
王铁志:济南要开发高铁旅游产品,首先要研究京津及长三角地区游客的出游偏好。京津地区游客对休闲、美食及红色旅游产品具有一定偏好,而南京、上海两地的游客对自然、休闲、养生及度假类的产品更感兴趣,偏好体验型、参与型和互动型的旅游活动,且以家庭出游居多。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符合不同地区的游客需求主题旅游产品。例如,北京的游客对老舍很熟悉,可以针对北京市场推出“跟关老舍读泉城”活动;南方游客比较喜欢茶,我们可以设计“茶游泉城”线路,举办“百泉斗百茶”等活动。
此外,为增强产品吸引力,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每月策划一个主题,如九月份策划以“畅游72名泉”为主题的泉水二日游;十二月份面向上海及长三角游客策划以“济南的冬天”为主题的滑雪二日游项目等。
记者:如何推广这些高铁旅游产品?
王铁志:高铁带来的出游方式、目标市场、客源结构、产品组合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模式,高铁旅游营销应该围绕这些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展开。一方面要注重利用高铁站点和列车这个平台,选择在济南西站以及北京、上海等主要客源市场的高铁站点投入旅游形象和产品宣传广告,与高铁运营公司或驻站旅游企业合作设立咨询和销售网点。另一方面,要注重运用微博、网上团购、预订网站等新型营销工具和手段,开展高铁旅游专项营销。